绘画对摄影有一种父权式的压制,于是每本摄影指南中都在谈论构图,似乎好的摄影照片都应该进行构图。
当所有的取景都以黄金分割来设计,那就是一种数学式的思考。然而,无论是一张摄影作品还是一段动态的影像,我首先关注的是信息量的框定。也许我们应该从信息学而非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取景。
信息量,总是有两个趋势——饱满或稀缺。
每一段影像都自带着边界,而这个边界首先来自画框的大小和比例。
标准的电影IMAX银幕为22米宽,16米高;32寸的电视机长度为69厘米,宽度为39厘米;iPhone 14 pro max的屏幕尺寸则是160.7毫米×77.6毫米。电影画幅从4∶3到16∶9的改变是电影美学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改变的不是技术,而是让我们意识到了,电影的最佳状态不在于4∶3的画框中框中一张脸,而是在尽量宽的比例中,看到更大的视野和画面。电影表现的不是一张面孔,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在哈维尔·多兰的电影《妈咪》(Mommy)中,导演为了表现极其拥挤的家庭氛围,用1∶1的比例拍摄。在这样的视野中只有人。人挤人,鼻尖碰鼻尖,怒吼的唾沫随时可以喷溅到另一个人的睫毛上。影片的**是心情难得舒畅的时刻,通过演员表演的配合,伸个懒腰的动作,撑开了画面,将画幅比从1∶1改成了16∶9。
在手机中打开一个竖屏画面,这块满屏的画面被我们拿在手上,并以一个手臂的距离观看,信息是饱满的,有的时候甚至是过剩的。如果在竖屏手机中播放观看横屏画面,屏幕上则留有一部分空余,横屏的画面就会被挤压,信息则会走向稀缺,会确定一种远距的观看。
每一段影像都有视觉的深度,深浅总是影响着信息量。
在画面的内部,全景深的画面会让信息量趋向饱满,从远处的天际线,到近处鼻尖的汗珠,我们都看得一清二楚。如果走向稀缺,则是一片朦胧,达到极致就是一片纯黑或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