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厂女孩

深夜尖叫的兰花

字体:16+-

这个厂的位置在收容所旁边。

通向收容所的道路,窄细而颠簸,像条很短的曲线,但又不能一下到头。道路两边的围墙上,扯着红色横幅,写着硕大的“招工”字样。树木一棵一棵,栽在四方的水泥坑中,被奇怪地剪掉枝桠,只剩下粗粝树干,硬生生戳向天空。显然,它们是刚刚被移植过来的,当“收容所”还是个鲜活词语时,这些树根本不存在。

这是条我在南方小镇的任何拐弯都能看到的窄巷:粗陋,潮湿,充满烟火味。在2003年孙志刚事件之前的近二十年里,这个地方,曾令珠三角打工仔闻之胆寒:如果没有边防证、暂住证、身份证,就会被遣送至此;若不能及时缴纳罚金,就会被派去劳动。

为逃避半夜检查,胆大的打工仔们,结伴住在墓地里;胆小的,住在烂尾楼。听到有人喊“查暂住证啦”,睡意昏沉的人翻身出门奔跑,一脚踩空,惨叫着,从楼上掉下去。惊怖的呼喊声,很快就被黑夜所淹没,但却长久地响在同伴的噩梦中。

当人们离开家乡,离开土地,到东南沿海寻求打工机会,同时,也就沦为一群身份含混、面容憔悴、贫无立锥之地的异乡人。在打工的城市,打工者并没有形成工人阶级,而只以廉价的方式出售劳动力;同时,紧箍咒般的户籍制度,又试图将他们牢牢吸附于土地。甚而,城市并不感谢打工者,在大众媒体和日常生活中,他们遭受着最为严重的歧视,被想象为粗糙、肮脏、土气、危险的一群。

这是一群怎样的人呢?当他们厌倦了种地的穷日子,希望通过冒险创造出新生活时,那来自大海的潮汐声,便紧紧摄住他们的心跳。而当他们果真来到海边,对长着白牙的波浪却浑然不觉,在他们的眼里没有风景,只有鼓点般的心跳:挣钱、挣钱、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