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平民历史

傣家媳妇

字体:16+-

文 / 赵之荣

我插队在云南,刚去时,被安排在边疆傣族村寨中一户贫农家暂住。他家是三代贫农,根正苗红,儿子是副社长,管理全村的生产安排,称得上是村里的红人。

儿子虽然结了婚,可按傣家风俗,仍跟父母同住一个院子,同吃一锅饭,但在饭桌上却是等级分明。老爷爷坐堂屋正中,四岁的长孙坐左边,其次才是儿子和奶奶。我这个来接受“再教育”的女知青,却被安置在老爷爷的右边,接受女主人的服侍。尽管工作组的汉人多次交代过,知识青年是来请他们改造的,换言之,可供差使;可政治宣传哪能敌得过古老善良的傣家人朴实与宽厚的好客心。我们语言基本不通,饭桌上的优待便是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

使我感到良心不安的是:这家的媳妇从来不能上桌跟大伙一块儿吃饭,只能等在厨房,吃残汤剩饭。尽管我多次用我那半不拉熟的“傣话”强烈呼求:“大家一吸吸哦。”(“大家一齐吃嘛。”)他们的反应尤其使我失望:这家的媳妇惊慌失措地避开了我,其余人等却泰然地回答:“你吸,你吸,勿管她。”(“你吃,你吃,不管她。”)她也出身贫农,当时的阶级地位决不亚于夫家,本该平起平坐,可传统势力在一个遥远的山寨却是占绝对优势的,媳妇的地位几乎为零,她们的存在只在于创造,不在于分享。连她们也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规矩。我自分配到她家后,只见她起早贪黑,拼命干活,农活、家务、带孩子……却从来没听见她大声讲过一句话,直到她一语惊人的那天。

那天,傍晚收工回来,正想躺到**舒展一下疲惫不堪的筋骨,却听到村里小道上有人在锣声中嚷嚷着:“今晚开批斗会,缺席的要扣工分。”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学生对批斗会早已不感兴趣,但说到要扣工分,可有些紧张。初干农活,体力不行,本来挣的工分就少,再一扣,年底分到的粮食还够填肚子吗?再过几个星期,所有的知青都要搬到知青房去独立生活了,批斗会是例行公事,无非跟着喊喊口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