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经济缺什么

后记

字体:16+-

1

不得不承认,写书和出书都是熬人的事。

一方面,这部书前期阶段(从访谈到初稿)就历时一年多,是用时间“熬”出来的。

作为一项颇为特殊的经济研究课题,其诞生过程,并非常规意义上的策划或写作。

并且,一旦成书之后,当十多位学术大家的精彩见解分门别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时,人们或许并不会特别关心。在这背后,议程设置者曾经如何一步步地联络、设问、对话、梳理、行文、回访——实际上,整个流程远比这要琐碎。

另一方面,这部书后期阶段(从修改到编排)亦几经波折,不仅要“熬”夜,也要“熬”心。

尽管从初稿的意义上,可以认为这部书事先是在杂志上分期连载的,但要真正实现从片爪鸿泥的杂志专栏到自成体系的图书专著,必须经历一个化蛹为蝶的艰难进化过程。

可想而知,最后这则编织成型、交由读者阅读的宏大经济故事,是多少**与理想的集合。

这个集合,恰好回答了我最终定下的书名:

“中国经济缺什么?”

——创新精神,以及理性。

2

一年多以前,当大洋彼岸的金融海啸波及中国实体经济,传统制造企业一片哀鸿遍野之际,除了欷歔与忧虑,我亦好奇:那些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法学家和思想家,会怎样看待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对纾解内外失衡的中国式危机,又会有怎样的各自主张?

时值年末,记者张新华向我提议:可否将“高端访谈”栏目办成你与经济学家对话的一个品牌专栏?

对大家们想法的好奇,加上萦绕心头已久、立志打造系列专栏提升杂志影响力的深层次想法,让我立刻答应下来,并基于迫切驱散金融危机迷雾的经济时局以及找寻中国经济缺失的初衷,规定好了年度主题:向顶尖经济思想家“问计危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