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香港有个荷里活

第二十届 卧虎藏龙VS花样年华

字体:16+-

按惯例,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总在每年的4月份举办,时间上正好处在全世界影响力最高的两大电影界盛事之间:公认象征着全球商业片最高荣誉评选的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比之早一个月左右,公认代表着全球艺术片最高荣誉评选的法国戛纳电影节比之晚一个月左右。

在金像奖最初的十年里,虽然其时的香港电影已经闯出了“东方好莱坞”的名头,但此时能提名入围香港金像奖的影片在本埠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纵然大受欢迎,于更大范围的国际上,或者更直白一点说,于欧美,却并没有太多影响力。这时期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更像是一个香港电影人自娱自乐的活动——3月份看奥斯卡热闹,5月份看戛纳热闹,4月份才是自己热闹。

进入金像奖的第二个十年后,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善,香港电影渐渐开始吸引来自好莱坞和戛纳的关注。

香港影人其实与戛纳早有渊源,胡金铨在20世纪70年代就从戛纳捧回过最佳综合技术奖,当初被胡金铨带去见世面的侠女徐枫80年代转行做起电影制片人,把卖片的生意做到了戛纳影展上,就是在那里她认识了当时还没在戛纳混出头的陈凯歌。

后来真正令戛纳对香港影人开始刮目相看的那部电影,当然也跟这几位先行者脱不了干系。正是那部徐枫投资,陈凯歌执导,因为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原因无缘所有华语电影奖项,包括香港电影金像奖在内,却为华人捧回了第一座金棕榈大奖的《霸王别姬》。

准确地说, 为华人电影在戛纳打响名声的头功, 更应该算在凭《霸王别姬》、《活着》连续两年出击戛纳并均捧回大奖的陈凯歌、张艺谋这两位内地的第五代导演身上。不过,《霸王别姬》男主角张国荣于1993年戛纳电影节上的惊艳亮相,可算为香港影人开了个好头,尤其在那一届的戛纳最佳男主角评选中,他与影帝头衔的一票之遥在当时引发了逸闻话题无数,比如有媒体称他之所以只差那一票,是因为有评审被他在《霸王别姬》中绝美的京剧旦角形象迷了心窍,把给他的那一票误投到了最佳女主角一栏。甚至到第二年葛优凭《活着》成为第一位华人戛纳影帝时,还有小道消息说这是心有歉疚的评审委员会对头一年欠华人一个影帝头衔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