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香港有个荷里活

终章 一个时代的终结

字体:16+-

比之歌坛的损失惨重,香港影坛稍可聊以**。毕竟倘若单论在金像影帝影后这个群体中的地位,张国荣和梅艳芳并不拔尖,各自只有一尊小金人在手,比之为数不少的两冠三冠甚至四冠五冠在手的各位同仁,他俩于金像奖上的成绩简直算得上寒碜。

香港影坛还有很多人才。

然而,或许是冥冥天意,2003年依然成了一个分水岭。这一年,香港影坛不仅失去了哥哥和梅姐两位风华绝代的人物,还有幕后的特技英雄,同时还是编、导、演全才的柯受良。

台前幕后顶级巨星的离世,几乎就此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另一个时代拉开了序幕。

第二十二届金像奖,唯一可与《无间道》争锋的那部电影,主演依然是金像奖再熟悉不过的张曼玉、梁朝伟,导演却不再是金像奖熟悉的徐克、王家卫,而换成了内地的张艺谋。

《英雄》,内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大片,无论你怎样评价它,说是张艺谋跟风之作也好,堕落之作也罢,都改不了一个事实:它是第一部由内地导演在金像奖上抢下七尊小金人的电影。

如果说在这一年于奖项和票房上双双夺冠的《无间道》是纯正港式大片的末路绝响,那么在这两方面都敬陪次席的《英雄》便标志着内地和香港合拍大片的序幕由此拉开。从此之后,金像奖便成了纯正港式小品与合拍大片争锋的擂台。而作为裁判的金像奖评审,微妙的一点拉偏架心态总会在结果中露出些许端倪。

2011年,金像奖三十周年的时候,台上有三个司仪:毛舜筠、郑丹瑞、谷德昭。他们问台下观众:“有多少已经为香港电影奋斗了三十年的同仁?请举手。”

密密麻麻的手臂竖起,包括台上全部三个司仪。

人生有几个三十年?这无疑是极令人动容的一幕,却又无法不令人欷歔。今天仍在为香港电影的荣光奋斗着的,竟然还是三十年前那批最早打江山的人物。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