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两人在一起,不需要别的,只需要能心沉气静地持一颗朴素的心,就好。莫失莫忘。听那弯弯曲,诉说琳琅意。而那一段事,正宛如呖呖莺声花外啭,沉睡在春光深处,竟是万千哀愁。
她叫崔莺莺。戏叫《西厢记》。《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出的经典言情大戏,它是在金代董解元的长篇说唱韵文《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改编而来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为《西厢记弹词》或《弦索西厢》,通称《董西厢》。而《董西厢》源于唐人元稹的小说《莺莺传》(亦称《会真记》)。
元稹的《莺莺传》与王实甫的《西厢记》所叙情节在前半部分是类似的。说的大抵都是如下因缘:贞元年间,蒲州有普救寺。普救寺有厢房些许。崔家寡妇携幼子弱女举家迁徙,欲回长安,路过蒲州,暂居普救寺。后有官军劫掳,因张生人脉广络,保全了崔氏一家,方于崔家德答谢宴席上得与崔莺莺初见。
先说元稹的《莺莺传》。只说《莺莺传》,极力不说元稹。《莺莺传》与《西厢记》表里都是相异的。莺莺是最初那个的莺莺,纯真痴心小女子。张生是最初那个张生,却不是《西厢记》里那个神定气正的男子。
元稹写张生,说他"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当然,这样的男子总有一种迷人风神。于是他有了勾引她的资质。
话说张生游蒲州时寄居普救寺,恰遇得崔氏一家人。彼时正值官军作乱,崔家有资财,恐被劫掳,幸有张生搭救。因他与官军有私交,便助崔家渡过一劫。于是崔家答谢他,宴请张生。正是这一回,他于席间见到了颜色艳异的她,难能自制。因她姿容魅丽,别有风雅。他一眼就看定了这淡净如水的女子。
后来他找机会给她写情诗表诉衷肠。但她矜妍自持,并不积极回应。不过,张生是才子,确有动人才力。一首仔细打磨过的煽情小诗也已然足够启动她内心羞涩闭合十七年的温润。于是她最终还是选择去作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