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勇说晚清

辛亥年的棋,段祺瑞的子

字体:16+-

张謇(1853—1926),汉族,祖籍江苏常熟。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1911年发生的中国大革命,是各派政治势力的一次正面角逐,这些势力在关涉民族大义国家根本利益尤其是人民福祉问题上,各有坚持、各有让步,高风亮节令人敬佩。然而由于多年来阶级斗争史观深刻影响,特别是由于辛亥后政治发展中的利益纠葛,使我们在很长时期对辛亥年中国政治发展内幕不甚了了,对许多人物的政治选择不太清楚。比如在这长达一百多天的胶着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段祺瑞,由于其后来的政治立场不仅与孙中山革命主流为敌,更由于其在“三一八”事件中被鲁迅痛批,因而其在辛亥年所思所想与作为,我们都不太清楚了。我们不知道他在辛亥年的心迹,不知道他为什么最早安排南北秘密交涉,最早向清政府发出退位通牒,又最早警告南京临时政府要尊重历史,善待清政府。段祺瑞是辛亥政治转折的操盘手,是时局转折中的关键人物。在某种意义上说,辛亥年的转折与发展,其实就掌握在这个北洋系强人手里。

战争并非解决危局的唯一手段

段祺瑞生于1865年,辛亥革命发生时四十六岁,职业军人出身,先后就读天津武备学堂和柏林军校,被誉为“北洋三杰”之一,又被称为“段虎”,是北洋系中排名仅次于袁世凯的重要人物。

与湘军、淮军将领相比,到了袁世凯、段祺瑞这一代新军人,他们已与先前的旧军人明显不同了,他们不再是单纯的鲁莽武夫,不再是嗜血如狂的杀人魔王,他们在东西洋近代思想影响下,拥有相当民主的思想理念,知道中国应该走的政治方向,他们是近代中国军人中的佼佼者,尽管他们并没有完成近代中国军队国家化职业化改造,为后世中国遗留了战乱的种子,但他们本身并不是战乱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