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勇说民国

辑三 姑言

字体:16+-

一个念头的诞生 ——孙中山的转变

当我们纪念甲午战争的时候,无论如何不应该忘记孙中山。孙中山就是通过这场战争而放弃了先前的思想,转向革命,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最先发现,指望清政府去推动中国现代化根本不可能。更重要的是,孙中山不仅这样认为,而且十几年坚持不懈,硬是将“一个人的革命”发展成了全民族的觉醒,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发生,两百多年大清王朝垮台。更具有历史意义的是,将两千多年帝制送进了历史,建立民权,开启了中国历史新时代。

改良主义信徒

孙中山不是天生革命者,其革命思想的发生具有传奇色彩和戏剧性。先前的研究不太注意其中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不太愿意承认孙中山最初的改良主义立场和对清政府的政治认同。

大清王朝虽然是由中国周边族群满人建立的,但到了孙中山的时代,说句实在话,种族主义革命思想已非常淡薄,满洲贵族虽然仍保留着许多固有习俗和狭隘心态,刻意避免与汉人通婚,避免其血统杂乱,但毕竟过了两百多年,满汉之间的差异已不那么明显。

到了近代之后,西方“新异族”东来,文化冲突、经济冲突,使汉人士大夫在很大程度上认同了满人这个“老异族”,满汉之间,至少从汉人士大夫层面说,久已没有传统儒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理紧张,汉人士大夫在“我大清王朝”既成政治架构下也活得比较滋润,特别是在慈禧太后当国近半个世纪期间,满洲贵族统治集团其实只是一种名义上的政治领导,他们享有大清国的所有权、领导权,但其经营权、管理权其实差不多都交给了汉人高官。清政府虽然在中央部院等一些重要岗位设置“满汉双首长制”,但满大臣基本上是尸位素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只要不涉及、不侵害满洲贵族集团的利益,满大臣一般都能很放手地让汉大臣尽心出力满负荷工作。满汉政治高层在那几十年相处得大致比较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