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勇说民国

一个人的新文化运动

字体:16+-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在传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谱系中,陈独秀、胡适以及学生辈的傅斯年、罗家伦在后来占了上风,成为主导,所以在他们自觉不自觉营造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谱系中,林纾基本上是个反面形象,被定位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甚至带有莫名其妙的小丑色彩。这显然是不真实的。不过,从陈独秀、胡适、傅斯年等一系主流话语来说,他们将林纾定位为反对派、守旧者,也是有根据的。其中根据之一是当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出以白话取代文言,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交往工具时,林纾提出了一个很有力量的反对意见。

林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吗

按照陈独秀、胡适等五四新文化运动主流话语的判断,林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因为林纾坚定地反对以白话取代文言成为中国人交往的唯一语言工具,而后来的事实是如水的白话真像胡适、陈独秀所期待的那样,成为中国人的唯一语言交往工具,文言真的成为死文字,于是林纾也就成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文化上的反对派。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历史演变确实如此,但他们所描绘的新文化运动谱系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说,林纾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他之所以能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路径提出不同意见,是因为他研究过白话和文言问题,研究过白话为什么不应该成为中国人“唯一的”语言工具,研究过文言为什么不应该完全放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林纾并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而是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大约正是他和那之前几代人的尝试和实践,才为胡适、陈独秀准备了文学革命的基础。只是胡适等人在后来回顾建构五四新文化运动谱系时,有意无意忽略了林纾的贡献,片面扩大了林纾的反对意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