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勇说民国

辑二 听闻

字体:16+-

袁世凯看上去年轻了十岁 ——《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眼里的辛亥革命

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者来说,莫理循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他长期担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而这个报纸也长时期影响中国历史进程。此外,莫理循还有一个重要职务,他在民初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出任袁世凯和中国政府的政治顾问,从实践层面直接影响中国政治。

当然,近代史研究者对莫理循的了解,主要依据20世纪80年代翻译出版的《清末民初政情内幕》。这部巨著汇集了莫理循在华期间与各方人士的大量通信,为丰富近代中国历史表达提供了许多鲜活史料。不过,在那本通信集中,莫理循也说了许多不太靠谱的八卦,许多道听途说的传闻,这是因为通信毕竟不是公开发表,无须求证,有了想法、知道一点信息就可以说。这是体裁决定的,不足为奇,关键要看研究者是否具有辨明真伪寻找到事实的能力。

现在不一样了。长期研究莫理循的窦坤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读本。这本题为《直击辛亥革命》的资料集不是莫理循的通信,而是莫理循的通讯,是莫理循以首席记者身份在《泰晤士报》所发表的通讯。因为这些通讯是面对西方公众公开发表,所以莫理循格外注意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时候我们看到他可能偏听偏信发错了消息,一旦被查证,他会很快在这张报纸上刊登更正。比如武昌起义爆发后,莫理循在第一时间向西方发出了武昌交战各方具体情形的报道,强调清军驻守武昌最高最能干的指挥官张彪已被炸死(注:以下所引皆出自《直击辛亥革命》,第92页)。几天后,莫理循通过另外渠道获知张彪死亡的消息是假的,遂在《泰晤士报》上发布更正并提供张彪最新信息(同上,第93页)。这就是公开通讯与私人通信在史料上的不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