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圣雄:梁漱溟传

重回儒家立场

字体:16+-

1917年10月,梁漱溟自长沙回到北京,一路所见,惊心触目,遂有感于内乱战祸之烈而作《吾曹不出如苍生何》,呼吁有心人出面组织“国民息兵会”,以“非战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养成民主势力,永不许战争见于国内。梁漱溟的这篇文章并没有交给报章杂志发表,而是自己出资印制数千册分送友朋,又放若干本在北大教员休息室,听任教员翻阅或自取。北大最有性格的名教授辜鸿铭见到这本小册子之后也翻阅一遍,然后摇头晃脑自言自语表示该文作者算得上是一个有心人。

梁漱溟回到北京后,恰逢许丹生病,北大哲学系印度哲学一课自新学期开学以来就处于停课状态。北大校长听说梁漱溟已经离开司法部,且从南方回来了,遂促其到校接替许丹上课,于是梁漱溟自1917年下学期正式成为北大一员。

1917年12月5日星期三,梁漱溟开始为北大哲学门三年级学生讲授“印度哲学概论”一课,每周三学时。年仅二十四岁的梁漱溟与诸同学年齿相若,且有比其大两岁者,如后来的知名教授冯友兰、顾颉刚、孙本文、朱谦之等,当时都是梁漱溟的学生。

许丹在佛学上有很深的素养,且长于西文,他在北大讲印度哲学,一面取材西文典籍,一面兼及佛教经典,并参考日本学者的著述,编有讲义一种。梁漱溟初到北大,因时间仓促,无法完全重新编写新的讲义,只好从吴承仕那里借来一些日文的印度哲学书籍作为参考,在许丹先前讲义的基础上,但事增订,未及重新改作。到了第二年乃根本更改,编著《印度哲学讲义》一书。其第一篇《印度各宗概略》、第二篇《本体论》先成,当年即在京印行。1919年,梁漱溟得暇续成后半部,将全书定为《印度哲学概论》,交商务印书馆出版。其时,梁漱溟对前半部分如佛教历史的研究过于简略而深感不安,颇思改正而不及改,只在有关章节之末略加说明。到了1920年再版时,梁漱溟因病而不能动笔,仍将原稿付印。然内心更感不安,遂向商务印书馆要求第三版之后不再印刷,计划抽时间别编新本。无奈后来忙于其他著述,《印度哲学概论》一书一直未能静心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