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亡启示录:一个王朝在一百天的危机中走进历史

改革为什么走向反面

字体:16+-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里一场规模不大的军队哗变引起天翻地覆的巨变,不仅一个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王朝走进了历史,而且顺带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一并终结。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研究,我们对晚清的历史已有许多不一样的看法,我们不再认为晚清十几年二十年就是一味腐败一味卖国,晚清政府其实在政治变革上已经做得不少了,君主立宪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即将成功,何以到了最后关头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呢,一个还算具有活力的大清帝国何以在一夜之间顷刻瓦解呢?

清廷的觉醒

正如我们早就知道的那样,近代中国的所有问题都不是社会内部自发产生的,而是外部引发的,是西方工业革命和大航路开辟之后的必然后果。由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中国没有在第一时间追踪西方工业革命,实现社会转型,待到1840年被英国打败而走上近代化道路,无论如何都具有一种被动的感觉不太舒服的别扭,所以中国在那之后半个多世纪里虽然要学西方,但在内容上却有很大保留,并不愿意像稍后的日本那样转身向西,脱亚入欧,将中国变成一个彻底的近代国家。

中国有选择的学习西方在很短的时间里也确实取得不小的实效,到了1891年前后,中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到了太平天国和几次外部战争破坏之前的水准,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更重要的是,由于洋务新政的主旨是富国强兵,中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几乎超越了一个时代,跨越先前比较原始的冷兵器时代,构建了一支比较现代的新型军队,尤其是北洋海军,公认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六,足见“中体西用”在推动发展上也不能说毫无功效。

问题在于,洋务新政三十年的发展是畸形的,经不起考验,1894年那场局部战争不仅使三十年举国之力创办的北洋海军毁于一旦,而且在精神层面摧毁了中国知识阶层先前的自信或者说自负。甲午战后,中国的知识阶层和政治精英知耻而后勇,转身向东,向先前的敌人学习,启动了一场必将改变中国面貌的维新运动。所谓维新,其实就是期望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进行一些政治体制方面的变革,不再固守先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本位主义思想。这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觉醒,也是清廷统治者实事求是的深刻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