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亡启示录:一个王朝在一百天的危机中走进历史

那拨回归社会主流的人

字体:16+-

晚清十年,革命与改良处在竞争态势:革命进入了顺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清廷主导的改良陷入了泥潭;而当改良进入了坦途,一般地说,革命可能就陷入了低谷。这种跷跷板的政治现象对于绝大多数略怀政治情怀的青年读书人来说,或许昨天还是一个革命党人,今天却因认同了清政府的政治改良而转变;明天又因为发现清廷的政治改良不彻底不真诚,又放弃了改良而投身革命。对于这些现象,那一代亲历其事的人多能理解,并不会从政治操守上评价这种摇摆或跟风。但到了后来,到革命成为一种绝对价值观之后,在革命与改良之间摇摆,特别是从革命摇摆回改良的人们,总是或多或少成为被嘲弄的对象,刘师培或许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

一个激进青年的成长

如果从其家族家庭背景说,刘师培是江苏仪征大户人家,诗书传家,书香门第。其曾祖刘文淇,祖父刘毓崧,伯父刘寿曾,父刘贵曾,都是恪守乾嘉汉学传统的大学者。而且更令人感佩的是,刘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学问就是一部《春秋左氏传》,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在这部经典的注释、理解、阐释上下功夫。如果没有他们几代人的努力,我们今天很难弄明白《左传》中的人和事。

浓厚的文化氛围,相对小康的经济基础,使刘师培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饱读经史,过目成诵,记忆力、理解力非凡,有神童之誉,因而也被其家族寄予很大希望,希望他能够在中国士大夫传统道路上步步登高,捷报连传,中秀才,得举人,成进士,点状元,直至成为王者师、人上人,光宗耀祖。

然而,或许是因为刘师培太聪明了,或许因为他少年得志太顺利了,他在1901年十八岁那年中秀才,第二年一鼓作气得举人。第三年,他原本准备梅开三度,成进士。不料竟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名落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