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国遗民:章太炎传

4.渴望进入体制

字体:16+-

章太炎走出诂经精舍就一直在上海、杭州报界活动,他虽然没有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进人政治中心,但他也算是维新时代的弄潮儿之一。他当时的政治诉求,其实与所有力主维新的人一样,就是希望朝廷能够借甲午战争失败后的政治悲情,振作起来,变法维新。他之所以接受谭献、孙诒让等前辈的劝说,不再从学术上搞垮康有为,也是因为他接受了维新为重,学术为轻,只要朝廷能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康有为、梁启超正在那里发挥作用,那么学术上的纷争就算不上什么。

在政治理念上,章太炎在维新时代与康有为、梁启超确实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也就是富国强兵,变法维新那一套。而且,我们还可注意的一个事实是,章太炎走出诂经精舍后,其实一直处在迷离茫然中,他虽然被《时务报》、《经世报》、《实学报》、《译书公会报》相继聘请为主笔、撰稿人,其实请的越多,越说明他没有着落,没有自己的根基。于是章太炎和传统士大夫一样,虽然没有功名,没有硬碰硬的学历和学位,但他有着真学问真本事,于是他于1898年2月给李鸿章写了一份热情洋溢的信,一方面替李鸿章支招,另一方面希望李鸿章慧眼识英雄,能够给他在体制内找个事情做做,给他提供一个稳定的体面的职业。这大约才是章太炎上书李鸿章的真正目的。

我们这样猜测章太炎,并没有丝毫贬低他人格的意思。章太炎这时也到了而立之年,拖家带口,他确实需要一份稳定且体面的职业,这是任何一个读书人都无法抗拒的实际需要。所以,章太炎这份上书,表面上是要替李鸿章支招,实际上就是一份自荐信,开篇就用非常谦恭的言辞,非常低调地介绍白己,说我章炳麟,只不过浙江的一个乡下人,未尝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不过自幼年时代,也曾发奋读书,对于传统经典通知其义。但对于科举正途,则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参加。年17岁,浏览周秦两汉典籍,于深山乔木间,冥志罩思,然后学有途径,一以荀子、司马迁、刘歆为权度和标准,以为他们三人的学术为中国政治思想的源泉。此外,章太炎表示他还格外推崇盖宽饶、诸葛亮、羊叔子及黄宗羲等四人,以为他们四个人事业虽然不同,名声亦异,然其主要在于知君民之分际,与亲仁善邻之所以长久,而不肯以残夷割剥陵轿元元者,皆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追求。章太炎这样说的意思,是要向李鸿章表明我章炳麟并不是单纯的文弱书生,我对治国理念还是有相当研究的,他当然由此希望李鸿章能够有所重视,给予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