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国遗民:章太炎传

4.推动湖南自治

字体:16+-

地方自治的思想与实践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其本质就是章太炎所说的中央与地方分权,减轻中央集权在治理方面的压力。对此,宋教仁也有比较深人的理解和阐释,以为未来中国的政治架构,偏重于中央集权固不宜,偏重于地方分治亦不宜,最合理、最可行的方式就是分权折中,将对外的、消极的、各种政务归之于中央,将对内的、积极的、建设的各种政务归之于地方,如此,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或许会达到恰当平衡,有助于民主政治的推动与发展。

然而,理性的分权模式并没有在民国初年获得实现,甚至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出现的各省独立,也没有成为革命党人一度期待的联邦制的基础,中华民国的政治架构基本上没有给地方分权留下活动空间,中央集权的思想渐渐被联邦思想压倒了,一度活跃的地方自治思潮再度潜伏。直到袁世凯大权独揽,各省皆为北洋系的将军、巡按说宰制,国民党被摧毁,进步党也失去了活动的机会,以前反对联邦制、主张中央集权的进步党人,忽然又觉得中国的出路在于扩大各省的自治权,于是地方自治的思潮在思想理论界渐渐萌生,并逐渐引起一些政治家的兴趣。

谭延阅(1880—1930)

最先将地方自治从理论转化为政治实践的是湖南。这可能因为湖南在维新运动时就有了地方自治的实践基础,陈宝箴主导的湖南新政从本意上说,就是一场地方自治运动,其最初发动就是希望以湖南一省的发展为中国未来复兴预留一个基地。所以当政治发展转变到了1920年的时候,愤怒的湖南人将张敬尧驱逐出境之后,以“开明将军”自居的吴佩孚就作了一个顺水人情,同意湖南人进行地方自治的试验。而湖南自治的主导者,也是以文人督军的湘军总司令谭延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