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国遗民:章太炎传

7.法庭上

字体:16+-

7月22日,第二次审讯结束的当晚,驻沪领事团举行会议,上海道台袁树勋应邀参加。袁树勋在会上要求废除租界会审及租界定罪协议,要求租界当局将“《苏报》案”罪犯引渡给清政府。领事团对袁树勋的建议无法同答。各国领事迅即将此事向驻北京的各国公使作了汇报,各国公使同样表示无法决定,表示请各国政府进行研究,再作决定。

公共租界将章太炎、邹容等嫌犯引渡给中国政府原本并不存在多大障碍,问题主要出在此时在北京发生的沈蔓案上。沈蒽是敢于说真话的职业记者,当他通过特殊渠道获得中俄有关东三省移交问题的密约后,认为这个条约丧权辱国,于中国不利,遂将这个条约交给《新闻报》发表,世界舆论一片哗然,中俄交涉中止,清政府下令将沈蒽逮捕,并于7月31日残忍地将沈蒽杖毙于刑部。

沈蒽事件引发西方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忧虑,认为清政府对言论自由的控制太不人道、太过分,各国公使和各国政府此时如果贸然将章太炎、邹容等人移交、引渡给中国政府,或者中国政府将这几个人同样处置,那么一定会在西方社会引起巨大的震**。章太炎、邹容得知沈蒽被杀的消息后,也非常焦虑,感到自己也有可能被清政府残杀。章太炎在《狱中闻沈禹希见杀》中写道:

不见沈生久,江湖知隐沦。

萧萧悲壮士,今在易京门。

魅彪羞争焰,文章总断魂。

中阴当我待,南北几新坟。

邹容也在和诗中写道:

中原久陆沉,英雄出隐沦。

举世呼不应,抉眼悬京门。

一瞑负多疚,长歌召国魂。

头颅当自抚,认为墨新坟。

然而,沈总之死在某种意义上帮助了章太炎和邹容,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徘徊,各国政府为了减少来自社会的压力,不愿将章太炎、邹容等人引渡给中国政府,“《苏报》案”审理重回原来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