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熊十力学术文化随笔

为哲学年会进一言

字体:16+-

哲学年会,张申府君发表《我所了解的辩证法》一文。此会吾未到场。唯据申府先生文中提及目前国内有两件事,都是与哲学密切相关的。一是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讨论,二是需要一种新哲学的呼声。吾于此极有所感。但此问题太大、如欲详细讨论,则非费神不可。吾以久病,困于用思,艰于写文字,故欲就管见所及略抒大意。昨冬吾南行,过汤君锡予家,蒙、钱、贺、郑诸君均在座。吾曾发一种议论,即谓中国学人有一至不良的习惯,对于学术根本没有抉择一己所愿学的东西。因之,于其所学无有不顾天不顾地而埋头苦干的精神,亦无有甘受世间冷落寂寞而沛然自足于中的生趣。如此而欲其于学术有所创辟,此比孟子所谓缘木求鱼及挟泰山超北海之类,殆尤难之又难。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莫名所以。曾无一刹那,风气或变,而逐臭者复如故。此等逐臭之习,有两大病。一、各人无牢固与永久不改之业,遇事无从深入,徒养成浮动性。二、大家共趋于世所矜尚之一途,则其余千途万辙,一切废弃,无人过问。此二大病,都是中国学人死症。吾且略举事例。远者姑置勿论。前清考据之风盛,则聪明才俊之士,群附汉学之帜。而宋明义理之学,则鄙弃不遗余力。民国洪宪之变以后,时而文学特盛,则青年非为新文学家不足**。时而哲学特盛,则又非哲学不足自宠。时而科学化之呼声过高,则青年考大学者,必以投理工、弃文哲,为其重实学去浮虚之最高表示。实则文学、哲学、科学,都是天地间不可缺的学问,都是人生所必需的学问。这些学问,价值同等,无贵无贱。我若自信天才与兴趣宜于文学,则虽举世所不尚,吾孤往而深入焉,南面之乐,不以易也。乃至自信我之天才与兴趣宜于哲学或科学,则虽举世所不尚,吾孤往而深入焉,南面之乐,无以易也。如此,则于其所学,必专精而有神奇出焉。试问今之学子其习业,果非逐臭,而出于真正自择者,有几乎?又试就哲学言,其诸名家思想,经介绍入中国者,如斯宾塞、如穆勒、如赫胥黎、如达尔文、如叔本华、如尼采、如柏格森、如杜威、如罗素、如马克斯、如列宁,以及其他,都有译述,不为不多。然诸家底思想,不独在中国无丝毫影响,且发生许多驳杂混乱,及肤浅偏激种种毛病,不可抓疏。此何以故?则因诸家之学,虽经译述其麟爪,或且逸陈其大旨,然当其初入,如由一二有力者倡之,则大家以逐臭之态度而趋附。曾未几时,倡者巳冷淡,而逐者更不知有此事。夫名家显学,既成为一派思潮,则同情其主张而逡译之者,必有继续深研之努力,方得根据其思想而发挥光大,成为己物。今倡之者既出于率尔吹嘘,逐之者更由莫名其妙之随声附和。若此,则斯宾塞、穆勒,乃至马克斯诸公之精神,如何得入中国耶?又就吾固有学术而言,今之治国学者,以西人有考古学,又且以考据方法强托于科学方法,于是考据之业,又继乾嘉诸老而益称显学。问有究心义理者乎?此事殆疑绝迹。独有绍兴马一浮氏者,沉潜周孔六艺之场,贯穿华梵百家之奥,践履敦实,义解圆融,庶几扶持坠绪。然独行无侣,孤调寡和。斯学向后无人问津,盖可知已。佛家唯识之学,虽来自印土,然实吾先哲早经融化而成为己物者。中间湮绝已久,自欧阳大师起而张之,民国八九年间,号为显学。乃不须臾,风会转变,而此学音响又绝矣。即就西洋科学而言,生物与地质较为易治,且有地域性质,则治者竞尚焉。而他科颇无闻矣。中国人喜逐臭,而不肯竭其才以实事求是;喜逐臭,而不肯竭其才以分途并进;喜逐臭,而不肯竭其才以人弃我取。如是陋习不祛,而欲谈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而欲谈新哲学产生,其前途辽阔,曷由而至哉。此吾于申府之提议,而不能无感也。夫新哲学产生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则必于固有思想,于西洋思想,方方面面,均有沉潜深刻的研究,然后不期而彼此互相观摩,长短相形,将必有新的物事出焉。否则终古浅尝,终古混乱,一切话都不须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