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熊十力学术文化随笔

与黎邵西教授书

字体:16+-

今人言综合各科学之原理,以求得哲学上普遍之根本原理。此其说非无似处,而实不通哲学。哲学是智慧的学问,非仅在知识上用功,可悟一贯之理。佛家必得根本智,而后起后得智。(后得智,即辨物析理的知识,乃依根本智而起者。此亦有资乎经验,故云后得。兹不暇详论。)吾前儒主张先得一本,而后可达万殊。此彻底语也。盖哲学之究极诣,在识一本。而此一本,不是在万殊方面,用支离破碎工夫,可以会通一本也。科学成功,却是要致力于支离破碎。此四字,吾先哲之所病,而科学正要如此。但哲学必不可只如此。(下一“只”字者,哲学在知识方面,也须用过支离破碎工夫,但不可只是如此而已,必另有工夫在。)若只如此,必不可识万化根源。(化源者,即所谓一本是也。此处不是各种知识贯穿得到的,正须反求自得。儒之体认,佛之内证,皆非今人所诮为神秘,而是应实证会之境。)

所以于科学外,必有建本立极之形而上学,才是哲学之极诣。哲学若不足语于建本立极,纵能依据一种或几种科学知识出发,以组成一套理论、一个系统,要其所为,等于科学之附庸,不足当哲学也。哲学如依据一种科学以解释宇宙,总不免以管窥天。如近人好据物理学中之相对论与量子论而言宇宙为如何如何,谓其无似处固不得,然谓作如是观者果已得宇宙之蕴,毋乃太戏论乎?又如生物哲学,视宇宙为一生机体,谓其无似处亦不得,然格以东方哲人之义,则犹见其尚未识生命之源。其不免戏论,则与根据物理学而解析宇宙者又同也。大凡哲学家多是以一只眼去窥宇宙,无法避免戏论。

孔子于《易》,言“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此言变动不居的宇宙,而有个至一的理,为万物所资始,故万变而莫非贞正也。老子言“天得一以清”,(天者,无量星云或星球也。清者,言天之德。无垢曰清。一者,绝对义。天何由成?盖得至一的理,以成其清,而始名为天。)“地得一以宁”云云,(宁者,言地之德。地德安宁,故万物生其中。地何由成?亦得至一的理,以成其宁,而始名为地。故知天地乃至万有,皆一理之所为)亦本《易》义。孟子言,“夫道,一而已矣”。《记》言,“通其一,万事毕”,(于万化而知其皆一理之流行,于万物而知其皆一理之散著。会之有宗,统之有元,故通一而万事毕也。)佛氏推万法之原,亦云“一真法界”。(“一”义见上。真者,至实无妄义。法界,犹云万物本体。)从来圣哲皆由修养工夫纯熟,常使神明昭彻而不累于形气,即宇宙真体,默喻诸当躬(不待外求),虑亡词丧,斯为证会。(吾人真性,即是宇宙真体,本来无二。一真呈露,炯然自喻,非假思虑,故云虑亡。此际不可以言词表示,故云词丧。须知,思虑起时,便由能虑,现似所虑相。斯时已是虚妄分别,而真体几离失矣。几之为言,显非果离失,然一涉思虑,又不得不谓之离失也。言词所以表物。真体无相,故非言词可表。)真体无形无象,无内无外,此是证会所及,非知识所行境。学极于证,而后戏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