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钏影楼回忆录

桃坞吴家

字体:16+-

十岁以前,我随母亲,到外祖家去的时候多。十岁以后,我随祖母,到舅祖家去的时候多。那时我的最小姨母已嫁,外祖故世,母舅无业,日渐雕零了。舅祖家即是桃花坞吴家,简称之曰:“桃坞吴氏”,其时则正欣欣向荣呢。

我的舅祖吴清卿公生有二子,长子号砚农,次子号伊耕,这是我的两位表叔。他们兄弟两人,相差有九岁,那时候,砚农表叔已娶妻,生有二女,伊耕表叔则年方十八九岁,尚未娶妻,他们兄弟两人,都是在十五六岁,便进了学。清卿公家里请了名师栽培二子,我记得第一位请的名师是叶昌炽,就是写《缘督庐日记》《语石》《藏书记事诗》的那位名翰林。第二位管先生(我已忘其名),他是吴中的经学大家。两人的资质都很好,但是清卿公的意思,以砚农不再追求科举,教他管理一切家业,伊耕使他学问上进,将来在考试上博取功名。这个在苏州的绅富门第,都是如此打算的,大概以一二人保守家产,其余的进取功名,这样则“富”“贵”两字,都可保得。

殊不知我那位伊耕表叔,学问虽好,身体孱弱,从小时候,就是一个“药罐头”(从前中国,有病总是吃汤药,故称多病之人曰“药罐头”),每年总要大病一场,小病就是家常便饭。他二十一岁就补了廪,第一次乡试,得了个“堂备”(堂备者,房官把这本卷子荐上去,名曰“荐卷”,主试阅卷后,在卷子上,批上“堂备”两字,就是预备的意思),第二次乡试,可以稳稳的一名举人抓到手里。苏州乡试是要到南京去的,临行之前,又是一场大病,懊丧得了不得。

当时的读书人,除了为博取功名,应付考试,专心于所谓八股八韵的制艺以外,还有两大流。一种词章,一种是经学。词章除诗词歌赋之外,什么骈体文、韵文、仿古、拟体等等,都在其内。经学则盛行一种经解,摘取各经中一名一物,一词一句,而加以考据解释,这算是考据之学。譬如说:《诗经》上第一句是“关关睢鸠”,就要考证出睢鸠是何物,古时郑康成怎样说?颜师古怎么说?作者的意思又是怎样,引经据典地写出一篇文章,其他群经中也是如此。实在此种学问,破碎支离,钻入牛角尖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