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明馆丛稿初编

(二)

字体:16+-

何谓意义未完备?细绎偈文,其意在身心对举。言身则如树,分析皆空。心则如镜,光明普照。今偈文关于心之一方面,已将譬喻及其本体作用敍说详尽,词显而意该。身之一方面,仅言及譬喻。无论其取譬不伦,即使比拟适当,亦缺少继续之下文,是仅得文意之一半。此所谓意义不完备者也。

然则此偈文义何以致如是之乖舛及不具足乎?应之曰:此盖袭用前人之旧文,集合为一偈,而作者艺术未精,空疏不学,遂令传心之语,成为半通之文。请略考禅家故事,以资说明。

此偈中关于心之部分,其比喻及其体用之说明,佛藏之文相与类似者不少。兹仅举其直接关系此偈者一事,即神秀弟子浄觉所着楞伽师资记中宋朝三藏求那跋陀之安心法。其原文云:

亦如磨镜。镜面上尘落尽,心自明浄。

寅恪案,此即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贰敍禅宗之息妄修心宗,所谓:

故须依师言教,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

如镜昏尘,须时时拂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

者是也。凡教义之传播衍绎,必有其渐次变易之迹象,故可依据之,以推测其渊源之所从出,及其成立之所以然。考续高僧传贰伍习禅六昙伦传(江北刻经处本)略云:

释昙伦姓孙氏,汴州浚仪人。十三出家,住修福寺,依端禅师。然端学次第观,便诫伦曰,汝系心鼻端,可得静也。伦曰:若见有心,可系鼻端。本来不见心相,不知何所系也。异时[端禅师]告曰,令汝学坐,先浄昏情。犹如剥葱,一一重重剥却,然后得浄。伦曰,若见有葱,可有剥削。本来无葱,何所剥也。

据续高僧传,昙伦卒于武德末年,年八十余。则其生年必在魏末世。故以时代先后论,神秀慧能之偈必从此脱胎,可无疑义。芭蕉为南方繁茂之植物,而北地不恒见。端禅师因易以北地日常服食之葱。可谓能近取譬者也。若复易以「冬夏不凋,光鲜无变」之菩提宝树,则比拟不伦,失其本旨矣。盖昙伦学禅故事原谓本来无葱,故无可剥。本来无心,故无可系,身心并举,比拟既切,语意亦完。今神秀慧能之偈仅得关于心者之一半。其关于身之一半,以文法及文意言,俱不可通。然古今传诵,以为绝妙好词,更无有疑之者,岂不异哉!予因分析偈文内容,证以禅门旧载,为之说明。使参究禅那之人,得知今日所传唐世曹溪顿派,匪独其教义宗风溯源于先代,即文词故实亦莫不掇拾前修之绪余,而此半通半不通之偈文,是其一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