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读就懂的吕氏春秋

无义

字体:16+-

古代的君王对于事理已经讨论得非常深入了。他们认为,道义是各种事情的起点,是各种利益的根本,是中等智慧的人所无法理解的。如果不能理解道义,就不知道如何去追求利益。但追求利益并不能总是成功,像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等人就是例子。如果按照道义来行动,就不会有荒废的事情了。臣子之间谋划做坏事,尚且有人与他们合作,更何况君主和他的臣子谋划做好事呢?那样的话,不仅他的臣子会支持他,天下人也都会支持他。

公孙鞅对于秦国来说,既不是父兄,也不是有旧故的人,而是因为他有才能而被任用。他想要承担堵塞黄河的责任,只有通过攻打魏国才能实现。于是他做了秦国的将领去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兵迎战。公孙鞅在魏国时,和公子卬关系很好。他派人告诉公子卬说:“我之所以出来游历而想求得显贵,是为了公子您的缘故。现在秦国命令我做将领,魏国也命令您做将领,我们怎么忍心相互攻打呢?您可以向您的君主说明这个情况,我也向我的君主说明,然后我们双方都撤军。”于是公子卬就准备回去了,公孙鞅又派人告诉公子卬说:“回去之后可能暂时没有机会相见了,希望和您坐下来告别一下。”公子卬说:“好的。”魏国的官吏们劝阻说:“这样不行。”但公子卬不听,还是和公孙鞅坐了下来。公孙鞅趁机埋伏了士兵和车骑,俘虏了公子卬。秦孝公去世后,惠王即位,因为这个事情怀疑公孙鞅的品行,想要加罪于他。公孙鞅带着他的私属和母亲逃回魏国,但襄疵不接受他,说:“因为您欺骗了公子卬,所以我不知道您是一个怎样的人。”所以士人在行事时必须要谨慎。

郑平对于秦王来说,是臣子;他对于应侯来说,是朋友。但他欺骗了朋友,背叛了君主,这是为了利益的缘故。当他在做秦国将领的时候,天下人所看重的东西没有他不拥有的,这是因为他权重位高。权重位高才能得到这些东西,轻视权位就必然会失去它们。他离开秦国将领的位置后,到了赵国和魏国,天下人所轻视的东西没有他不做的,天下人所认为可耻的事情没有他不做的。他的行为已经让人轻视和可耻了,而且又失去了秦国将领的权重位高,他不陷入困境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