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面所说的情况可以看出,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十年间,革命形势已经相当髙涨了。从人民方面来说,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从统治者方面来说,也已经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
人民不能照旧生活下去,就倾向子革命;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就力图缓和革命,以便从危机中挽救自己。所以清朝政府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已经不能象戊戌政变前后那样顽固了。它陆续颁布了一些实行改革的命令。这些改革包括:废科举、设学校、派游学、裁冗员、设立商部,并对民族工业采取保护政策等,都是康有为等人在戊戌时期求之不得的。但此时人民对于政治改革的要求已经比戊戌时期大为提高,清朝政府尽管实行了一些改革,也不能使人们感到满意。清朝政府迫不得已,在一九〇五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表示同意立宪;一九〇八年宣布筹备宪政期间为九年,到一九一七年完成。一九〇七年,改商部为农工商部,宣布对兴办实业的人给以奖励:投资二千万元以上者赏一等子爵,投资十万元以上者赏五品衔。这些措施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并许诺了更大的让步。
清朝政府所实行的和许诺的这些改革,引起和加剧了资产阶级内部的分裂。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派认为,清朝政府的改革是虛伪的,诺言是靠不住的,必须推翻这个政府才能建立民主制度;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代表资产阶级右翼和一部分地主官僚,他们认为,清朝政府的改革尽管是虛伪的,诺言尽管是靠不住的,但是已经有了进行合法斗争的可能性,与其忍受革命的痛苦,不如用合法方式来争取政治改革的进一步实现。
当淸朝政府还在拒绝改革的时期,革命派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并且和立宪派有了意见分歧。到了一九〇五年前后,这种分歧越来越大。结果,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发生了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