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读就懂的黄帝内经

寒热病第二十一

字体:16+-

皮寒热病的症状是皮肤疼痛到无法触碰席子,毛发干枯,鼻腔内干燥且无法出汗。治疗时,先用手三阳经的络穴来泻去表热,再补手太阴肺经的穴位。肌寒热病则表现为肌肉疼痛、毛发焦枯、嘴唇干裂、无汗。治疗应先泻足三阳经的络穴以去除淤血,再补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使患者出汗而愈。

骨寒热病的症状为全身剧痛、大量出汗。若牙齿未显干枯,说明阴气尚存,治疗应取足少阴肾经在大腿内侧的络穴;牙齿已干枯则病重不治,骨厥病的治疗原则也是如此。骨痹病的症状是全身关节活动受限并疼痛,大量出汗,心情烦躁。治疗应补足三阴经的穴位。

外伤大出血、中风或高空坠落导致的四肢无力称为体惰。治疗应取病人小腹下,肚脐附近三结交处的关元穴,这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与任脉的交会点。厥痹病由厥逆之气自下上行到腹部引起,治疗应取阴经或阳经的络穴,根据病症所在,阳经用泻法,阴经用补法。

颈部两侧的动脉是人迎穴,属足阳明经。其后的穴位依次是扶突(手阳明经)、天牖(足少阳经)和天柱(足太阳经)。腋下的动脉是手太阴经的天府穴。阳热邪气上升至阳经引起的头痛、胸闷、呼吸不畅,应刺人迎穴;突然失声、气道梗塞,刺扶突穴,并点刺舌根放血;突然失聪、经络闭塞,刺天牖穴;突然筋脉拘挛、癫痫、眩晕、无法站立,刺天柱穴;突发热病、腹气上逆、肝火犯肺导致口鼻出血,刺天府穴。这些穴位中天牖居中,其余四穴环绕周围,合称天牖五部。

手阳明大肠经中,进入颧部并联络齿龈的穴位是大迎,用于治疗下龋齿,臂部恶寒用补法,非恶寒用泻法。足太阳**经中,也有进入颧部联络齿龈的穴位叫角孙,用于治疗上龋齿,同时在鼻和颧部取穴。新病时,脉象盛用泻法,脉象虚用补法。也可在鼻外侧取穴,遵循邪盛则泻、气虚则补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