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读就懂的黄帝内经

热病第二十三

字体:16+-

偏枯病的症状是半身不遂且伴随疼痛。若患者言语清晰、神志清醒,说明病邪仍在肌肉腠理间,未深入内脏。治疗时,先让患者卧床发汗,然后使用九针中的大针进行治疗。根据病情的虚实,采用补法或泻法,通常能够治愈。

痱病的表现为全身无痛感,四肢弛缓不收,神志轻微不清,言语声微但能听清。这种病症较轻,尚能治疗;若病情严重到不能言语,则无法医治。痱病先从阳经开始,后深入到阴经,治疗时应先取阳经穴位,再取阴经穴位,采用浅刺的方法。

热病第三天,若患者气口脉象平稳,而人迎脉躁动,说明热邪仍在表未入里。治疗时可选取各阳经上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用泻法针刺以祛除体表热邪,使其随汗排出,然后采用补法针刺阴经以补益阴精的不足。若患者发热严重,但气口、人迎二脉的脉象却非常沉静,这是阳病现阴症,不可针刺;若仍有针刺的可能,应立即针刺,热邪即使不从汗出,也会从其他途径排出。上述不可针刺的情况,脉象相逆,已有死亡的征兆。

在热病的第七、八天,若患者出现寸口脉象躁动、气喘、头晕等症状,需要立即针刺治疗,汗将自出。针刺时可选择手大指间的穴位进行浅刺。若患者脉象细微、出现尿血、口干等症状,则预后不良,一天半后可能会死亡;若出现代脉(脉搏跳动不规律),则可能在一天内死亡。

如果患者已经出汗但脉象仍然躁动不安、呼吸喘促且热势又起则不宜针刺。气喘严重的患者可能会死亡。在热病的第七、八天若患者脉象已经不躁动或者虽然有躁动但无数象(脉搏跳动不快)则说明热邪仍在。此后三天内如果患者能够出汗则邪气随汗消除有望痊愈;如果三天后仍未出汗则表明正气衰竭第四天可能会死亡。在患者尚未出汗的时候是不可针刺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