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道:古代医经上讲,有余的病症属于实症,需要用泻法治疗;不足的病症属于虚症,应该用补法治疗。现在,发热是有余,恶寒是不足。就像疟疾,患者感到寒冷时,即使是热汤和火也无法使其温暖;而等到发热时,即使用冰水也无法使其凉爽。这些症状都属于有余和不足的疾病。但当疟疾发作时,无论是发冷还是发热,医术再高超的医生也无法立即控制,必须等到病势自行减退后才能用针刺治疗,这是为什么呢?请您解释一下。
岐伯回答说:医经上指出,在火热炽盛的时候不宜针刺,在脉搏紊乱的时候也不宜针刺,同时在汗出不止的时候也不能针刺。因为这些情况下都是邪气盛而正气逆乱,所以不能立即进行针刺治疗。
关于疟疾,当它刚发作时,阳气与阴气相合并,导致阳虚阴盛。外表的阳气虚弱,而内部的阴气却亢盛,所以患者会先出现寒冷颤抖的症状。等到阴气逆乱达到极点时,它必定会重新出于阳分,于是阳气和阴气在体表相合并交争,这时阴虚而阳盛,所以患者会感到热并口渴。
疟疾发作时,如果邪气并于阳分,则阳气盛;并于阴分,则阴气盛。阴气盛时,患者会发寒战栗;阳气盛时,患者会发热并口渴。由于疟疾所感受的风寒之气并不是一直存在的,而是在阴阳相合并达到极点时才发作,所以疟疾的发作会停止一段时间后复发。当疟疾发作时,它像火一样剧烈,像狂风暴雨一样势不可挡。因此,医经上说在邪气正盛的时候不宜攻邪,否则会损伤正气;而在邪气衰退时进行攻邪治疗则一定能成功。
针对疟疾的治疗应该在病未发作之时进行。当阴气还未并于阳分、阳气还未并于阴分时,采取适宜的治疗措施可以保护正气不受伤害并消除邪气。之所以说医生不能在疟疾发作时进行治疗,是因为这时正是正气与邪气交争、气机逆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