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工业文明席卷世界,大变革时代风雷隆隆。战马远去,刀剑入鞘,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几千年的纠缠,迅速退居幕后,埋入故纸堆中。曾经显赫一时的晋商,也只能在一栋栋深宅大院中,在对封建皇权尊贵气派的追忆中走向没落。工业时代的山西,发现了自己新的价值所在——煤炭。
时至今日,“煤老板”一词,成了很多外地人对山西的刻板印象;“黑”与“金”这两种颜色,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山西的代表色。
这种刻板印象,源于话语权的极度不对称。煤老板的挥金如土掩盖了山西的整体滞后,从没听说过哪个工人靠挖煤挖得又多又快成了老板。一个豪掷万金的煤老板背后,可能有成百上千个在幽暗矿井中讨生活的矿工,他们沾满煤灰的双手,他们的破败与绝望,全部被消解在煤老板盖大房子、娶小老婆的招摇形象里。
我很欣赏山西籍的导演贾樟柯,也颇为认同他的理念:
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从《小武》到《山河故人》再到《江湖儿女》,贾樟柯的叙事对象,一直是面对巨变之下无所适从的小人物,以及隐藏在其人生际遇中的真实中国。他的这个角度,我认为比讲述买豪车、买豪宅、千万嫁女等煤老板故事更贴合山西的时代本质。
山西这场黑金盛宴,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计划经济阶段。如果说煤炭是工业的粮食,那么山西就是中国工业的粮仓。大量山西浅层优质煤炭的发现与开采,为20世纪后半叶新中国的重工业发展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几十年来,一辆辆卡车、一列列火车满载山西的煤支援了北京、天津,支援了上海、重庆,支援了全国其他绝大多数省区市。然而,山西煤炭由于市场和计划错位造成的经济损失,却至少在上万亿元以上。山西在给全国工业输送粮食的同时,留下的却是“黑大粗”煤炭重化工业基地的泥沼地,以及“一煤独大”的产业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