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继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之后又一部写透中国国民性的力作。《吾国与吾民》让外国人读懂中国人,《大国大民》让中国人读懂中国人)

风流皖南

字体:16+-

从历史角度看,皖南、皖中、皖北分属不同行政区管辖的时间,远远超过它们同属一地的时间,其风物、人文各有不同气象。

在某种意义上说,皖南是最传统的江南。所谓“安徽”之名,即从安庆府、徽州府中各取一字得来,安庆是水陆码头、长江重镇,既是政治中心,也是清代文学流派“桐城派”的发祥地;徽州虽然地处山区,却是“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是支撑整个江南文脉的重要力量。

我去过徽州若干次,每次感受各不相同,不过一入徽州就能感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十多年前,黄山市(由徽州更名而来)请我们做发展战略。那次我在徽州流连许久,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我更看重的是徽州的人文底蕴和文脉流散。

中国现当代有很多城市改过名字。湖北的荆州改荆沙,襄阳改襄樊,还有安徽的徽州改黄山,都是典型例子。当时为了借名山黄山的东风发展旅游,“徽州”被“黄山”取而代之。在这种吹糠见米的短期营销下,人们一步到位奔去看黄山,极大浪费了古徽州的韵味和价值。

这是典型的买椟还珠。且不说“徽文化”的内涵远超“黄山”,单是“徽”字就已经深刻地烙印在文化基因中,是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IP——“徽学”被誉为是与“敦煌学”“藏学”并列的中国走向世界的三大地方显学之一。

有“安”无“徽”,这不仅仅是在符号化上的缺失,更是对徽州文化的极大打击,是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行为。

如今,襄樊、荆沙已经悄然退场,襄阳、樊城、荆州、沙市各归其位;徽州复名之事,也值得当局好好思考。

写徽州首先要讲“徽商”。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误会,当下“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两句诗在网上火了起来,尤其受年轻人追捧。这句话乍一看是在说徽州之景令人痴绝、魂牵梦绕,但其实并非如此。这句诗出自汤显祖的《游黄山白岳不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