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继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之后又一部写透中国国民性的力作。《吾国与吾民》让外国人读懂中国人,《大国大民》让中国人读懂中国人)

东北人的“三碗面”

字体:16+-

哪怕再简单的人,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更遑论数以亿计的东北人。从高官巨富到最普通的下岗工人,从城市到乡村,从网络到现实,从雪花大如席的东北到阳光椰林沙滩的海南,从海内到海外,他们共同构成了这一幅东北众生相。

作为近代最先接触外部世界的两大区域,东北、上海有很多相似之处。列强入侵带来了畸形的繁荣,也带来了“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东北、上海成了鱼龙混杂的大江湖。纵横上海十里洋场的“青帮”大亨杜月笙,谈及人生经验时曾说道:

人生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和情面。

这“三碗面”与其说是上海特色,不如说是江湖规矩。最能体现这“三碗面”的,就是东北人。

东北人的第一碗面——人面,也叫体面。

体面,是我对东北人最早的印象:第一缕穿透贵州大山的现代文明曙光,就是东北人带来的。我十五六岁,到了工作的年龄,彼时“三线建设”如火如荼,母亲成天琢磨着给我在工厂找个工作。附近最好的工作机会就在六盘水的两个援建厂,一个是六盘水矿务局,另一个就是鞍钢援建的水钢。

矿务局上主要是山东人,钢厂则以东北人为主。东北工人们,一个个穿着劳动布裤子,脚踏翻毛皮鞋,身披毛领大衣,再带一个皮帽,简直体面得不得了。有些县城的青年有幸进了钢厂,搞到这么一身行头,过年回家探亲时就立马成了朋友圈的中心。至于那些说一口纯正的普通话、穿着打扮气派、象征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东北工人,更是我们这些小镇青年仰视的对象。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只是在贵州,就是在全国,东北的干部和工人都是香饽饽。改革开放之初,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就是从东北调去的。当时深圳缺干部,面向全国招聘,东北籍干部占了大部分,局级一抓一大把,出自东北的市委书记、市长就有厉有为、黄丽满、李子彬、李鸿忠、刘玉浦、马兴瑞等。东北籍干部成批地出现,并不是拉帮结派,而是东北籍干部往往学历又高、形象又好、口齿又清晰、政治素质也强,总之一句话形容——有型有款,拿得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