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继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之后又一部写透中国国民性的力作。《吾国与吾民》让外国人读懂中国人,《大国大民》让中国人读懂中国人)

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字体:16+-

随着时间步入20世纪90年代,东北的情况好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全力扶持东北。同时,在那粗犷、浓烈、严峻的时代里,东北也同样扮演着“奶妈”的角色。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东北的对外输血也没有停止,甚至更加严重。1980年国家就开始对广东实行特殊的包税制,1980―1993年广东上缴国家税金200多亿,同时期的辽宁按老制度上缴利税1650亿,此外每年按计划调出大量资源产品供应全国。任何一场社会变革有收益也有成本,应该说东北是改革开放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之一。

1990年,农业部提供了一份数据,乡村集体企业实现利润265.3亿元,首次超过国营企业的246亿元,前者的销售利润率相当于后者的两倍多。这个看起来和东北无甚关系的数据,标志着一个时代无可避免地走向终局。连乡镇企业都能超越国企,更不要说那些来自市场的洪水猛兽了。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一方迅速成长,一方缓缓衰亡。量变逐渐积累为质变,随着改革开放的彻底深入,传统意义上的国营企业已经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日薄西山,再无任何竞争力。1990年之后的七八年间,东北的衰落既显得猝不及防,又充满了某种结构性的必然。

东北衰落并非个例,那些在计划经济时代用大量资源堆积起来的区域,都会面临后工业化浪潮的严峻考验。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而言,不管是美国的五大湖区,还是德国的鲁尔区,这些以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业的地区,无不经历过衰落的周期。

地方工业逐年萎缩,人口增长缓慢甚至绝对减少,人才外流严重,GDP等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与主流地区的差距拉大,社会运转方式及地方社会心理滞后于时代……这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世界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