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打开邮箱,收到《人民论坛》杂志编辑发来的征求“国家级难题”
的邮件,我毫不犹豫地把粮食安全问题列为“国家级难题”的第一位。恰好我的老同学、海南亚太观察研究院副院长钟文峰研究员的新著《粮食安全》(以下简称《安全》)即将付梓,邀我作序,却之不恭,但又不敢贸然真的“作序”,只好在这个题目下写一点感想,并大胆对《安全》做一点评论,不知道能否交差?
我对“国家级难题”的理解是:对国计民生和国家长远发展关系重大、在短期内很难解决,甚至根本解决不了,只能通过努力加以缓解的重大问题。之所以把粮食安全问题列为“国家级难题”的首位,是由我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局面的认识所决定的。
国际上通用的“粮食安全”一词,是1974 年11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第一次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的。当时的世界粮食形势十分严峻,1972 年世界谷物库存1.75 亿吨,而占世界人口约3/4 的发展中国家只有5400 万吨,仅占31% ;世界粮食库存量只占消费量的14%。1973、1974年世界谷物库存量分别占消费量的15% 和14%。这次会议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召开的。会议通过了《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罗马宣言》和《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第一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的食品”。1983 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个新定义实际上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要生产出足够量的粮食,二是要使消费者能够买得起。这个概念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同。前者考察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后者考察的是在基本供求条件下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可见,只有在“吃”成为问题的前提下,人们才会考虑粮食安全还是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