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粮食安全

第一节 靠不住的国际粮食市场

字体:16+-

一、菲律宾之痛:元首外交只为求购大米说起来都是匪夷所思的事情。

菲律宾,一个将近9000 万人口的国家,在东南亚地区人口并非最多。

它气候条件优越,特别适合稻米种植,著名的国际水稻研究所都设在它的境内。直到20 世纪80 年代,菲律宾还是稻米出口国。但正是从70 年代开始,菲律宾开始了其颇为自豪的“外向型工业化”进程,从开始时工业品只占全部出口额的7%,到21 世纪初占到了90%。骄傲的菲律宾人逐渐放任了本国的粮食生产。他们满足于年最高进口大米没超过220 万吨的状况,认为只要工业发展了,手里有钱了,靠进口大米也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但他们想错了。

第一个想错了的是,进入21 世纪以来,在菲律宾大米生产的增长率维持在1.9% 的低水平上时,菲律宾人口增长却达到了年均2.36% 的水平,相应的粮食消费(主要是大米)需求上升——2006 年菲全国大米消费量都还只是1059 万吨,到2008 年却增加到了1205 万吨,增长速度不可谓不惊人。相应地,菲大米缺口不断加大,进口压力逐年增加。

第二个想错了的是,国际粮食市场特别是大米市场,并不是个容量很大的市场,一旦市场上有什么风吹草动,价格随之飚升不说,即使有钱,还可能因为大米出口国的禁售而买不到。

2008 年的菲律宾就遇到了这样有钱也买不到大米的时候。元首外交,这个时候被迫用在了求购大米的事情上。

4 月的马尼拉,时任总统阿罗约着急上火。她到越南访问,要求越南承诺供应150 万吨大米,但越南只答应了100 万吨,其中还有70 万吨是去年已经签过合同的。没办法,又到柬埔寨寻找出路,紧接着又邀泰国总理访问,商谈6 月份泰国向菲输出大米。即使如此,阿罗约总统还保持了适当的风度。她安抚自己的百姓说:“政府从泰国进口大米,不是因为大米短缺,而是为了使大米价格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因为大米生产成本仍然略高于普通的菲律宾人所能够负担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