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不科学

第二百八十一章 找到你了,柯南!(下)

字体:16+-

先前提及过。

黑白照相机技术在1839年才出现,距今不过才11年的时间而已。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观测记录来说。

绘制者所处的时代虽然可以看到星体,但坐标系却只能用肉眼判定并且记录。

毕竟宇宙本身的尺度对于人类来说就已经很大了,手绘和肉眼又存在两个阶段的误差。

所以这些误差反馈在观测记录上,便会出偏差值与实际图像严重不符的情况。

当然了。

考虑到有些同学对于天文知识有些迷糊,比如什么行星不发光肉眼看不到啊云云,所以这里先解释一件事:

观测记录到底记录的是什么内容。

从性质角度上来看,观测记录可以分成两个类型:

一是肉眼观测。

二是望远镜观测。

上面这句话如果还无法理解,真可以另请高明了……

人类肉眼能看到的天体决定于该天体的“视星等”,也就是观测者在地球上用肉眼所看到的星体亮度。

视星等的大小可以取负数,负得越多亮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视星等大于+6的天体,就几乎不可能用肉眼观察到了。

比如冥王星是+13.65,海王星是+7.9。

所以肉眼观测的情况下。

除了极限条件下可见的天王星外。

平时能被看到的行星就只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这五颗而已。

因此在望远镜发明出来之前的星图,记录的99%都是恒星。

至于望远镜就不一样了,它可以观测到很多行星,包括了海王星冥王星以及各类小行星等等……

当然。

这里的‘很多’二字,是相对于肉眼而言的。

如果与恒星探测相比较,行星探测的难度就要高上无数倍了。

因为行星既不发出可见光,体积一般也都不大,只能靠着反射恒星的光线显形。

由于很难直接观察到行星,所以在目前的天文界,主要用多普勒分光法和凌日法等间接手段来捕捉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