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廿六年(219年)五月廿三日,华朝南方军区司令文丑率领着精锐之师,抵达了弗曲萨城外三里处的关隘。此处乃华朝军队从海上登陆后,通往内陆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而西萨特拉普王朝的国王毗湿拔摩,早已在此布下了重兵,整整三十万大军将关隘守得密不透风。不仅关隘之上人满为患,就连关隘两侧的山崖上,也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士兵,仿佛一片黑压压的乌云,笼罩在华军的头顶。
毗湿拔摩的如意算盘打得响亮,他妄图凭借这三十万重兵,守住这个关隘,将华军拒之门外,从而保住弗曲萨城。一旦弗曲萨城稳如泰山,他们便可以从后方源源不断地调集粮草、军械,支援关隘的防守,以人海战术为依托,逐渐消耗华军的武器弹药,最终迫使华朝退兵。
然而,他忽略了最为关键的一点——人,终究是有血有肉、会恐惧会害怕的生物。
等他们真的面对华军那如雨点般落下的枪弹大炮时,天竺士兵们哪怕起初凭借着一股子蛮劲和勇气,可以坚持抵抗,但随着身边战友一个个倒下,血肉横飞的惨状会不断刺激着他们的神经,恐惧和绝望会在他们心中蔓延。
毗湿拔摩虽然派出了督战队,试图以铁血手段维持军纪,防止士兵溃逃,但他终究还是低估了华朝炮火的密集程度和威力。
另外,华军将领文丑更是一位足智多谋的指挥官。他深知,硬碰硬并非上策,于是采取了更为巧妙的战术。抵达关隘下的第一天,他只是试探性地向关隘上发射了几轮炮弹,虽然造成了城墙上数百名天竺士兵的伤亡,但并未发起全面进攻,而是选择了休息。
这样的举动,让毗湿拔摩误以为华军只是在进行火力侦察,并未做好全面攻打的准备。
接下来的几天里,文丑更是将“欲擒故纵”的战术发挥到了极致。每天早上和下午,他都会命令大炮向关隘发射几轮炮弹,制造出一种华军即将发起进攻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