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在两江的摊子越铺越大,姚兴华也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身边可用之人的匮乏,因为人才的匮乏,致使姚兴华很多想法无法赴之实施。以前在琼州的时候,身边还有一个徐德昌一直根在自己的身旁提些意见,说下看法。可是现在呢?自己身边的能人是比以前多了,可是摊子也要比以前大得多,人才的增长速度根本跟不上事业的发展速度。
可是人才的培养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叫做十年树树,百年树人。姚兴华可没有一百年的悠闲时间去等待人才得慢慢成长,所以只得把全部希望寄托到那些早年派出国的留学生身上,很是希望能够在其中再发掘出几个像唐绍仪、詹天佑、邓世昌这样的精英人物来。
在对内进行人才挖潜的同时,姚兴华也开始着手大量吸收国外那些不如意、不为当时人们所重视、生活潦倒的科学家们。为此,姚兴华特地在外国人大量聚集的上海,成立了两江上海科学院,并开出不菲的薪酬,在全球各个国家的大小报纸上进行公开招聘。
除了通过这种守株待兔的方式招揽人才之外,姚兴华还在上任伊始,就与大清国驻各国的使节取得联系,拜托其帮助寻找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还没有崭露头角的璀璨明珠,在那份长长的寻人启事名单中,包括了诸如卡尔-本茨、戈特利布-戴姆勒、威廉-迈巴赫这些即将在十九世纪得最后十年取得成就的历史名人。
到一零年年初,姚兴华在全球人才市场上所做的种种努力,终于取得了丰硕的回报。最先是在一月四日,旅居美国长达八年之久得容闳,终于在驻美大使的不断游说和姚兴华数封用词恳切的电报这双重努力下,回国来到了两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便不断有或有自荐,或由大清驻各国使节根据姚兴华提供的猎人清单,寻找引荐而来到中国两江来发展得科学家、实业家,待过完中国传统的传统节日——春节,先后抵达上海并加入两江上海科学院的外国专家就高达六十九位之多,这其中就包含了刚才提到的三位世界汽车行业的先行者。而且,据驻各国使节发回来的电报说,还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或在赶往上海的路上,或正在考虑是否到中国上海去发展,对他们来说是更好的出路,毕竟在上海赚的新酬,足够让这些食不果腹家伙过上富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