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飞刀史评杂论

第二十三 略

字体:16+-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分“上略”、“中略”、“下略”三个部分,共计三千八百余字,常与《六韬》并称。相比前代兵书,此书更加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思想、专论战略的军事学专著。南宋晁公武曾称赞该书:“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编入《武经七书》,成为兵学主流经典。据现代考证,《三略》的成书年代当不早于西汉中期,它是后人在吸收先秦优秀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总结秦汉时期政治统治和治军用兵的经验,假托前人名义编纂而成,从哲学属性来说,《三略》属于典型的黄老兵体系;而就时代属性而言,《三略》带有明显的大一统兵学的特点。

《三略》开篇即指出:“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从战略的高度,指出人心向背,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将战争的正义和政治的清明作为了军事决胜的重要基础。同时,认为:“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不仅强调收揽英雄等杰出人才之心,同时指出君主的意愿要与广大民众相贯通,强调君民上下同心同德的重要性,体现了其特有的“民本”思想,这也是该书政略思想的核心。不可否认,《三略》在这点上很大程度地借鉴了儒家“仁政”的政治理念,并将它应用到了军政斗争领域,作为一种手段,具有了很强的谋略色彩。

此外,该书从“柔”、“弱”、“刚”、“强”四个战略元素,阐发了根据具体情况的发展变化“四者兼施、刚柔并济”的战略思想,强调“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从而实现“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达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的目的。这里所讲的“柔”,并不是柔懦不立,示柔的目的而在于克刚;所讲的“弱”,亦不是怯弱不振,示弱的目的则在于制强。因而,柔弱并非软弱,柔弱本身恰恰暗含了刚强的属性,既有渐进不衰的渗透力,又有触之即靡的爆发力,只不过这种力量尚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而已。此时,柔弱已不再消极,而是变成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手段。尺蠖之屈,以求伸也。示之柔,示之弱,是在敌强我弱或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所采取的“避敌锋芒、韬光养晦、保存实力,待时机成熟,转守为攻、后发制敌”的策略。该策略既归于战略层次,也属于战术范畴,富含了道家深刻的思辨哲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