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经典的话题
不知不觉,长征胜利已经七十周年了。当年参加长征的热血青年,余下者不多,且都进入耄耋之年。而这场长征的领导者,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也都离开了人世,我们只能从历史的星空中,寻找他们仍在闪烁着光芒的灵魂。
去年,我追随当年那些长征烈士的足迹,来到中央红军的长征出发地于都。面对仲春的正在涨汛的于都河水,想象当年八万多将士夜渡于都河的悲壮场面,写了这么几句:
城下谁开八阵图,旌旗十万下于都。
衔枚夜渡秋江水,叶落关山景色枯。
七十年过去了,站在于都河边的我,依然能够体会到当年那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我们的红军战士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于此踏上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
自那以后,长征的意义一再被人们认识、开掘和赞扬,甚至还有质疑与误解。但不管怎样,长征永远是历史中的一个经典的话题,并永远存在着重新解读的价值。
长征不是旅行。李白的仗剑远游,是受了初唐游侠风气的影响;而达摩的只履西归,亦是强调佛家洞察心性的行脚意义。个人的任何壮举放进历史中,都永远只能是典型而并不具备群体的价值。长征却不一样,八万多英雄儿女的集体行动,完全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在跟随着他们长征。红军战士们简单的行囊中,不仅背着忧患,更背着民族的曙光。
长征也不是探险。徐霞客的攀岩涉水,是为了穷究山水之秘;而马可·波罗的风雨人生,乃是从异国的情调中,获得人文的好奇。红军战士们的万里征程,是把阻碍中国前进的重重关山,踏成任凭巨龙腾飞的一马平川。当“饥饿”“死亡”“疾病”“战斗”这样一些词成为长征途中的日常用语,谁还能说,这是一次诗意的旅行?但七十年后我们回头去看,谁又能否认,那不是一次诗意的旅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