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的驴友

§游西千佛洞

字体:16+-

§游西千佛洞

出敦煌向西,去阳关的路上,不到十公里便是沙漠。行车三十公里左右,司机离开主路,折向西北方向的便道,在间或生长着骆驼草的沙漠上颠簸。十几分钟后,司机停下来,告诉我,西千佛洞到了。看到我面对骄阳下炫人眼目的沙漠纳闷,司机用手指了指脚下的小路,意思是要我朝前走。

走了不到两百米,才发现小路尽头是一段陡然沉降下去的峡谷,中间有一条枯瘦的流水。那是党河。

由于党河的长期冲刷,沙漠被撕开一条豁口。河水带来的沙土在豁口内淤积,终于形成一小块绿洲。从沙原上走下去,大约有二十米深,我来到凹陷的绿洲之上。狭长的山谷中,有数十棵参天的古木,也有大约百亩的绿莹莹的湿地。刚刚还被沙漠压迫得心情沮丧的我,顿时心旷神怡,如同回到了莺飞草长的江南。

当然,我并不是为了寻找这一小片江南而来到敦煌城外这一块古时候被称作沙州的地方。我来到这里,是为了参观西千佛洞。

在遥远的西汉,这里就建了一座连接敦煌与阳关的驿站。自长安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便在这座驿站前穿过。由于驿站的建立,这一小片绿洲成了旅客向往的栖息地。来往的人多了,驿站便成为一个小小的集镇。当印度佛教顺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时候,这里成为僧人们落脚的第一站。印度佛教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是从凿窟造像开始的。西千佛洞的造像同莫高窟属于同一时期。

相比于莫高窟,这条河谷太小,它无法容纳成片的建筑与宏大的石窟。河谷北侧属于流动沙层,无法雕琢,南侧的沙砾岩虽然石质不好,但尚可开凿。自汉代到西夏一千余年间,这里先后开凿了一百余座洞窟,由于沙砾岩易于风化和坍塌,现在只剩下十几个洞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