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最后的机会
想通了这里的关节,孙一对清史鼓吹的武功盖世的豫亲王朵朵丝毫不再畏惧。
扼腕叹息的同时,孙一也在反思,究竟是什么让明朝亡了天下。
很显然,明朝皇室认定的大节,即臣子百姓毫不犹豫地为皇室效忠死而后已,在明末并不深入人心。
明末的官员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军阀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地主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农民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读书人也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当自己的利益和明朝皇室的利益冲突时,他们选择抛弃崇祯皇帝。
他们有错吗?
这是历史的退步,还是进步?
朱由检到死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他的臣子不能“招之即来,来则能战”,并且无怨无悔、自带干粮,战则能胜,不胜则能成仁?
凭什么?
就凭“君为臣纲”、“君辱臣死”吗?
君主,天然就代表了道义、族群、传统、文化、先进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吗?
“君为臣纲”,就象联邦的天宪人权一样,是一条无法证明的“公理”。
这条“公理”的基础显然在明末已经被动摇。
这应当是历史的进步。
无奈满清太狡猾,先是满口许诺,却说一套做一套,最后一一击破,彻底和明朝原有的各个阶层撕破脸,最后亡了天下。
明末的各个阶层不敬畏皇权计较自己的利益并没有错,错在他们在别人的利益受损时没有挺身而出。
联邦的天宪誓言里,有“捍卫同伴权利”一条,幸甚!幸甚!
只要大家都主动捍卫同伴的权利,再斤斤计较自己的利益,最后大家相互妥协,这不就是民主的开端吗?
满清可以将明朝各个阶层一一击破,还在于明朝的各个阶层都没有“逃跑权”,他们在最后无力抵抗满清的时候只能选择逆来顺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