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忠言未必逆耳,口蜜未必腹剑(1/3)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些所谓的忠臣大都以尽忠直言为已任,但由于他们并没有什么经世济时的本领,又咄于口舌,正如诸葛亮所说的“下笔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于是便想出“文死谏”的招来。所谓“文死谏”即给皇上进谏时,皇上如果不听他意见,他们便以自杀相挟。难怪,后来连司马迁都帮着感叹“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然而事实却未必如此,其实做事是讲究策略的,上谏也不会例外。所谓自古进谏者“顺而导者;徐而导者;正面析言者;曲而匡之者”,只要掌握好分寸,用一点技巧便能做到“忠言未必逆耳,口蜜未必腹剑”。
晏婴巧言谏景公
中国古代是一个不讲民主的社会,更谈不了言论自由了。要想提出正确的建议,通过正确的渠道不管用,因此,戴高帽反而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戴高帽子这不同于拍马屁,满肚子坏主意。不信,可以看看晏婴是如何采有这种方式巧妙劝谏齐景公的。
晏婴最初也不是一个巧舌如簧的人。公元前555年,齐晋两国开战,当时晏子曾谏劝灵公勇立前线以励三军,但灵公并未采听其言,反退入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任晋兵在城郭附近肆意**。后来当他再事齐庄公,谏阻庄公纳晋国罪臣栾盈,齐庄公又不听,结果齐晋构隙更深。
两次劝谏失败,晏婴开始反思:怎么才是进谏的好方法呢?都说“忠言逆耳”,可是如果能够根据君主的性格来采取不同策略。是不是能劝谏成功,而君王听了也高兴,岂不皆大欢喜。从此以后,晏子上谏便多了几份技巧。他后来劝谏齐景公就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手法,以委婉的流露,巧妙的比喻和诙谐的语言,使齐景公不得不心悦诚服。
齐景公在位多年,早年想重操霸业,在受挫后就消沉起来,生活比较**靡,内政也很腐败。成了一个荒**暴虐的君主。他对百姓施以沉重的剥削,庶民的生产物三分之二要上交公堂;又垄断工商业,榨取重税,使国库充盈、财货朽蠹,而老百姓则忍饥受冻,还要为其筑宫室,服劳役,百姓怨恨至极。对百姓的的反抗齐景公严厉镇压,滥用酷刑,有不少的人被处以刖足之刑。而齐景公本人却整日花天酒地,四处游乐,还幻想永享富贵,长生不死。晏婴为此甚为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