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3)
林林总总都是套路
当兵要做文秀才
晚清自打洋务运动起,中国有了洋学堂,也开始把人往国外送。但是,无论洋学堂的学生还是留学生,虽说在当年的中国都是特别宝贝的稀缺人才。但是从官场到民间,却没有人把他们当回事--尽管你也是读书人,但读的是洋书,就不作数,毕了业,没有人当你是士绅。明白人知道高头讲章没有用,八股文章是垃圾,但是积习日久,真是难改。
所以,这些喝了洋墨水的人,要想争得人们的尊敬,唯一的办法是参加科考,挣个功名。像严复这样的,回国职位好,薪水多,可以捐一个监生,直接参加举人考试。如果薪水不足够多,那就只好从秀才考起。周树人、周作人兄弟,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期间,冯国璋在北洋武备学堂学习期间,都参加过秀才考试。据周作人回忆,他们学校对学生参加考试一律开绿灯,如果有人中了,还挂牌表示褒奖。周树人、周作人兄弟,考了半截,中途而废,而冯国璋则考中了。当年的北洋武备学堂,是李鸿章的事业,李鸿章听说他的武学生考上了文秀才,还挺吃惊,从此对冯国璋有了印象。
李鸿章死后,轮到袁世凯来办武备学堂了--北洋速成
武备学堂,由袁氏麾下的大将冯国璋来主持。这个时候,朝廷的新政已经开始,新学堂的事业已经今非昔比,大有蓬勃之势。然而,从官府到民间,对于旧式的功名还是相当看重。进了官办学堂的学生,拿着官府的津贴,心里却想着科举。
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绝大多数地区,三级考试如期进行。但在当时,虽然废科举的呼声挺响,但朝廷会不会废,还在未定之天。更多的意见,其实是改良科举。说它是最后一次,其实是从后来看的。所以,这一次的科举只是废除了八股,改考策论。考策论,内容也趋向于新政,只要你能把文字写通,再懂一些所谓的新知识,考中的概率相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