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暗逻辑:张鸣说历史背后的细节

小记者扒上了蒋介石的专列

字体:16+-

小记者扒上了蒋介石的专列(1/3)

小记者扒上了***的专列

《大公报》在民国,名头很响,吴鼎昌出钱,胡政之出人,张季鸾出笔,三人同心,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后来居上,竟然把老资格的《申报》比下去了,成为举国瞩目的第一号大报。张季鸾一支笔横扫天下,其动向,可以左右全国的舆论。在当年,无论政要、商贾还是军旅人士,每天不看张季鸾的社论,就没法做事。国民党取代北洋一统天下之后,《大公报》对这个来自南方的政府一直是有批评的。以本心而论,国民党尤其是当家人***当然喜欢控制舆论,但是,国民党力有不逮,在刺杀《申报》老板史量才之后影响特坏,不得不有所收敛。所以,对《大公报》逐渐采取怀柔政策,跟《大公报》“三巨头”的关系,也渐渐好了起来,尽管批评的文章还是有,有时甚至相当的尖锐,甚至还能通过曲笔(比如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报道红军的状况。其独立性大体还能保住,也正因如此,这份报纸赢得了包括***在内的众多国民党人的尊敬。

《大公报》的记者,是当年媒体界薪酬最高的记者,也是最能干的记者,他们总是能够挖到别人挖不到的材料。在蒋、冯、阎“中原大战”之前,《大公报》记者徐铸成,在太原竟然能发现原来被阎锡山软禁的冯玉祥被悄然放了出来,而他居然能在严密封锁的情况下,

用明码电报,把消息传给了报社。消息见报之后,明白人马上恍然--蒋与冯、阎的大战就要开打了。

我今天要讲的,是另外一位《大公报》记者的故事。这位记者,名叫汪松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坐镇华北的张学良因为不抵抗,遭到全国舆论的痛骂。然而,一年多之后,1933年初,日军进攻热河,张学良的部下汤玉麟不战而逃,丢了热河全境,再一次把张学良扔进了舆论的漩涡。这回,不单是报纸骂街了,国民党政府的监察院也对张学良提出了弹劾。于是,这年的3月7日,张学良不得已宣布下野,“出国考察”。遗下的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一职,由何应钦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