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暗逻辑:张鸣说历史背后的细节

艺人不懂政治

字体:16+-

艺人不懂政治(1/3)

虽说京剧的兴起,可以推到乾隆年间的徽班进京,但实际上京剧成气候还是在晚清,如果没有一个没什么文化、看不懂昆曲的老佛爷西太后,京剧到底能成多大名堂,还不好说。进入民国之后,大清完了,但京剧的繁荣却得以持续,攀升到了顶点,其标志之一,就是梅剧。没有梅剧,即梅兰芳的表演,京剧不会成为老外眼中的Peking Opera,获得国际的认可和名声。

事实上,进入民国之后不久,看梅剧,已经成为来华游历的老外一个必须做的项目。不看梅剧,就不算到过中国。京剧能为老外所喜欢,齐如山、李释戡等若干喝过洋墨水的文人,功不可没。经过他们的参与,梅剧不仅雅了,而且多少有了点西洋歌剧(Opera)的味道。迷倒了欧美老外的梅剧,当然也迷倒了来华的一干日本文人和记者。

日本文化跟中国文化,毕竟有血缘关系。日本的能、狂言和歌舞伎,或多或少,跟中国的传统戏剧能找到某些相通的地方。日本人欣赏京剧,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多半出于猎奇,他们真能看进去。在北京《顺天时报》的名记者辻听花,是个中国通,也是一个超级戏迷,写出的戏评,文字地道,点评到位。《顺天时报》在北京办菊榜和花榜,即排梨园行和妓女的名次,特别的有名。主持者,就是辻听花。因为这个,梨园行和八大胡同都哈着他。花榜另当别论,他张罗的菊榜,在当年真的很内行,让人不服不行。据说,他写的《中国剧》一书,具有专业研究水准。日本国内以青木正儿为首的一干研究中国戏剧的学者,经常得向辻听花请教。

梅剧受老外的欢迎,激起了梅兰芳和梅党走出去的雄心。当年京剧实际上是可以到朝鲜的平壤和汉城演出的。尽管言语不通,但使用汉字的地方,完全可以欣赏京剧,只需把字幕打出来,朝鲜的上层人士就能看懂。事实上,当年也的确有人到朝鲜演出。时不时地走回穴,收益还不错。朝鲜可以,理论上使用汉字的日本,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