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暗逻辑:张鸣说历史背后的细节

今天,我们该不该讲义气?

字体:16+-

今天,我们该不该讲义气?(1/3)

古人朋友之道讲究一个“义”字,即所谓“朋友,以义合者”。朋友是五伦之一,按孟老夫子的说法,朋友讲信,后人将“信”解释为“信义”。人是群居的动物,活在世上,不能没有朋友,有朋友,就得有相处之道,这个“道”,就是信义。因为有义,才言而有信,相处起来才靠谱。

民间社会,对朋友之间的“义”字有更进一步的推演。晚清洪门的“海底”,最推崇的人物有两个,一是关羽,二是王伯当。这两个的形象都来自戏剧小说。推崇关羽,是说他华容道上放走了曹操,“拼将一死酬知己”。而说唐小说里的王伯当,死也要护着众人唾弃的李密,跟关羽有得一比。帮会推崇他们,为的就是这俩人义薄云天。其实,《三国演义》里还有一位,跟这两人有点儿类似,那就是哭吊董卓的蔡邕,敢于哭吊叛徒,为的不是社会公认的道德,而是两人曾经的情义,最后为此丢了吃饭的家伙,也是一个人物。只是因为蔡邕是文人,入不了“以武犯禁”的帮会中人的法眼。

显然,这里的“义”字,是超脱利害的,可以为之生,为之死,是那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人称

江湖义气。这样的义气,实际上有两种表现:一是朋友之间相互扶助,二是行侠仗义,抱打不平。

这样的义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受批判的,说讲义气不讲原则。其实,真正的帮会义气,背后是有原则的。杀人越货可以,但如果触犯了江湖道义,欺负了弱小,睡了兄弟伙的妻子,一样三刀六洞,不能容情的。只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便是帮会,江湖义气也有点儿变形,只要哥儿俩好,做了什么缺德的事儿都会受到兄弟的包庇,的确有点儿不讲原则。

只是,后来批判义气却走了另一个极端。鼓励朋友之间互相监督,检举揭发。揭发的又不是什么缺德事儿,犯法的事儿,而是私下说点儿闲话,发点儿牢骚,每每被人举报,弄不好进了大狱,甚至丢了性命。越是朋友,越被领导鼓励这样干,有的人甚至成为眼线,定期汇报朋友的一举一动。到了后来,人人自危,自觉地在嘴巴上挂把锁。一旦哪个人“中奖”,被点名批判,那么,最先或者说最需要出来揭发他的就是他的朋友、同学、同乡,甚至亲戚,揭发批判越彻底,自己就择得越干净,否则,就可能被株连。最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