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金融事件

§第五章 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

字体:16+-

第五章 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3)

1992年以芬兰马克的脱钩引发了欧洲货币危机。各种货币的汇价巨大波动。世界外汇市场出现少见的大混乱。它的爆发大大阻碍了欧洲货币统一的进程,还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

(一)欧洲货币体系的缺陷

1978年12月5日欧洲理事会决定创建欧洲货币体系,并于197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其实质是一个固定的可调整的汇率制度。它的运行机制有二个基本要素:一是货币蓝子——欧洲货币单位(ECU);二是格子体系——汇率制度。欧洲货币单位是当时欧共体12个成员国货币共同组成的一篮子货币,各成员国货币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大小是由他们各自的经济实力决定的。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制度以欧洲货币单位为中心,让成员国的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挂钩,然后再通过欧洲货币单位使成员国的货币确定双边固定汇率。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之为格子体系,或平价网。

欧洲货币单位从诞生起就存在一些先天缺陷。欧共体成员国的实力不均,且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变化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对各成员国货币的权数进行调整。按规定需要每隔五年就调整一次权数,但若未能及时发现实力的变化或者发现了未能及时发现实力的变化或者发现了未能及时调整,通过市场自发地进行调整就会使欧洲货币体系爆发危机。

1992年2月17日,欧洲共同体十二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个条约至今仍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公民福利等多方面内容,但关于欧洲货币联盟的规定是其中最核心的,也是争议最大的部分。条约规定,欧共体各国应当分三个阶段完成统一货币的工作,其中第一个阶段是强化当时已经存在的“欧洲汇率机制”,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第二个阶段是建立“欧洲货币机构”,负责协调欧共体各国的货币政策;第三个阶段是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并把“欧洲货币机构”升格为“欧洲中央银行”,为欧盟各国制订统一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