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虽好也薄命(1/3)
有个成语叫作:“红颜薄命”。还有个俗话叫“好人不长命”。这类言词貌似有理,实际却未必经得住推敲,原因就在它说得过于绝对。就如同“好人有好报”之类说法难以让人信服一样(相反的例证太多了),这个世界上红颜而长命,好人而寿终正寝的例子,也决不在少数。何况,何谓好人,何谓红颜,其标准就很难统一,度量起来就更没法一统了。
扯远了。其实我想说的是,相对而言,这世上红颜薄命者和不长命的好人,确乎也都不少,哪个朝代都能举出一大把来。而且,岂止是普通的红颜和好人,哪怕你贵为公认的好皇帝,照样也难逃“薄命”之厄运——譬如大明天子、庙号中就有个“仁”字的朱高炽,他可算得上是有明一代首屈一指的守成令主,公认的宅心仁厚好皇帝。然却天不假年,只坐了十个月龙椅就呜呼哀哉了。享年只得47岁。你说他能算长命么?况且,为了坐上这龙椅,他还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历经坎坷地苦熬了20多年,你说他能不算“薄命”么?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朱高炽都是理所当然的“红颜”:他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朱棣当燕王时朱高炽就被立为世子。其母亲徐皇后是大明朝开国功勋徐达的女儿,与夫皇的关系也颇融洽。按理说,朱高炽在父亲朱棣成功“靖难”当上皇帝后,被立为太子是顺理成章的事,更何况,他还曾立下赫赫战功——当朱棣起事杀向南京之际,留守北京的朱高炽仅凭万把人的留守部队,出色地指挥将士们英勇抗击了李景隆偷袭后方的50万大兵。保住了朱棣的老巢。然而,当公元1402年,朱棣成功称帝后,却迟迟不立太子。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朱高炽还有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熙和赵王朱高燧(两个人都不是省油的灯,从小就不服朱高炽而始终存有夺嫡即取而代之的梦想)。而由于朱高炽受命留守,加之他身体肥壮而又有足疾,走路都需要太监搀扶,所以没能随父亲参加靖难战役,两个弟弟尤其是朱高熙则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立下了累累战功。而且,由于朱高熙在战斗中英勇无畏且特别善于冲锋陷阵,还多次于乱军中救朱棣出危难,加上他的长相、性格都颇类朱棣,使得朱棣一向对这个二儿子特别偏爱。有一次甚至在战场上对朱高熙说过:“勉之,世子多疾”(你要努力,因为世子朱高炽身体不好)。明显不过地暗示了自己成功后,有可能将皇位传给朱高熙的意思。听了这话,朱高煦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整个靖难过程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所以,当一朝功成,真正登上了皇位,并需要确立太子的时候,朱棣很久都迟疑不决。有心立朱高熙,却深知这有违法统和祖制,大臣们必不赞成;欲立朱高炽吧,却又觉得他过于仁厚,将来恐难以称职,所以总不太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