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拳百年祭(1/3)
六十年代,约在样板戏红火前,有过《红灯照》这样一出舞剧,不知为什么未能流传下来?可是舞台上手持红灯的义和团女战士,那亮丽英武形象,至今记忆犹新。显然,编导的创意,是从毛主席诗“不爱红装爱武装”而来,着重表现红灯照的“飒爽英姿”。最摄人心魄的,莫过于她们缠在头上的红色绡巾,飘舞起来,颇似一团烈火,更增添了几分妩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腰围红带,头裹红帕,是义和团的革命性标志装束。据《庚子拳变记日要录》载,1900年6月13日,也就是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七日的傍晚,“外匪蜂屯阜城门外,门官不敢放入,而内匪喧哗迎接,老团载澜饬令开城,当夜即焚烧西城教堂数处”。这一天,是义和团达到鼎盛的日子,也是迅速走向败亡的日子。如果这些农民知道最终以头颅和鲜血,不过是维持西太后的统治而已,也许就不那么急切地要求进城了,而若不进城,不那么快变质,说不定会是另外一个结局。
那位管城的军官所以未敢开城,拿今天的话说,因为很多人并没有按义和团的规定,统一着装,这说明革命形势发展得太快,一部分团勇甚至来不及配备红帕红带,或更多的也许本非义和团,只不过随着进城来看热闹的郊县乡民,哪里想到找一块红布裹在头上。
载澜是满清宗室中支持义和团的铁杆分子,最后被充军到新疆终身监禁。当时他之所以敢让门官掏钥匙开门,因为慈禧太后终于下了决心,要依靠义和团了。从这一天起,京城内外,成了红色头帕飘扬的世界。
大凡革命潮流狂飙突起的时候,总是一个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既有自觉的、真正的、诚心诚意的革命者,也有被裹胁的、随大流的、起哄架秧子的,乘机捞一把的革命者,更有实质上的伪革命和反革命的革命者,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用一种标志性的装束,以区别于老百姓和敌对阵营,便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