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死食河豚(1/3)
年轻时,读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对于老先生诗中那种特异的兴味,如此钟情这类带有剧毒的鱼,颇有疑惑。
因为,生长在长江下游地带的人,无不知道每年的初春季节,便是那些海里回游的,江里自生的各种鱼类的交尾排卵旺期。在记忆中,那时的一江春水,真像沸腾了一般的热闹非凡。“击水中流”,鱼潮涌来,确有“浪遏飞舟”之感。听江轮上老水手言及:早年间,船出三峡后,云梦泽国的团头鲂,回鱼触目皆是,鄱阳湖的银鱼能将鱼网拖走,瓜洲江面的鲥鱼会飞到船舱里来,长江口自崇明岛而上,面条鱼和鲚鱼多到捞不胜捞的程度。如今,由于过量捕捞,由于水质污染,此情此景,已不复见。三四月份,也是河豚鱼的繁殖期,出没在江口附近。不过,此鱼非极嗜好者,而且精于烹调的老饕,皆不敢问津。渔人偶于网罟中,获得此物,便畏之若虎狼,弃之若敝屣地赶紧处理掉,以免遗毒所及,无法收拾。
有那么多的鱼鲜虾贝,在春水中嬉游,东坡先生独独把河豚挑来当做主角,可见他对此物的偏爱。后来,当然明白了,东坡先生一生讲究口腹享受,不但是东坡肉、东坡肘子的发明人,还是一个颇有胆量的食河豚者。
于是,不得不为老人家捏把汗了。因为河豚鱼,其内脏、卵巢、血液有剧毒,食之即死,古人也早有认识。据明代陶宗仪《辍耕录》载:“水之咸淡相交处产河豚。河豚,鱼类也,无鳞颊,常怒气满腹,形殊弗雅,然味极佳,煮治不精,则能杀人。”但无所不吃的中国人,却敢冒着生命危险,去吃这种毒鱼,而且还写进文章里,可见中国食文
化之博大精深的一面。河豚鱼虽毒,但味极鲜美,馋得人连性命都不顾地以求一啖,实在是一种危险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