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章不该是这样
扶苏所想的,七国人民手牵手共同迈向太平盛世的场面并非出现...楚人对秦国的抵触情绪非常的重,他们常常私下里怀念将军项燕,甚至为他祭祀。扶苏是半个楚人,身上还有楚宗室的血统,可是这并没有什么用,按着血统来说,那秦王有不少的王都是半个楚人,也没看到这些人对楚国有多么客气。
扶苏第一次发现,天下并没有自己所想的那么美好,楚人对秦国的认同感极低,明面上不敢多说什么,可是在私下里,他们还是会抱怨,会怀念。七国,大概都是这样,百姓们虽然不可能像将军们那样为国而死,可是不敢反抗,难道还不能保持沉默吗?秦国的很多制度,在地方执行起来比较困难。
就是因为百姓的不配合,而面对这些刁民,秦国的官吏有些时候也只能拿出一些冷血的手段,在扶苏看来,楚地有不少的酷吏,而这些酷吏又恰恰是维持了此地太平的人,正是因为他们残酷严厉的手段,楚人才没有更过分的举动,只能被迫的配合。这些年来,儒家一直都是在说仁政,包括赵括也是如此。
扶苏一直都觉得,如果是自己来治理天下,就一定会奉行以道德教化百姓的办法,让天下不再有那么多的酷吏,可是具体下来的时候,道德教化却不如律法威严更好用。楚地的三老,楚人可以自己推举出几个人,然后由地方来决定任用谁来担任,这些三老整日召集百姓,给他们宣讲大一统理论和个人道德。
可还是有人任性的做一些违背秦律的时候,只有将秦律的大刀砍掉这些人的首级的时候,其余人这才缩紧了脖子,不敢再任意妄为了。
在会稽,并没有多少人知道扶苏的身份,除却赵康之外,就只有他的郡尉知道,那是一个唤作曹参的年轻人。赵康因为事情忙碌,无法照看扶苏,就让这位深受自己信任的年轻人来负责保护扶苏。扶苏最初担任有秩,几次统计粮食出产,却发现了问题,可是他上书无门,上头的官吏根本不愿意搭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