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绍兴十七年解试2
迷迷糊糊中,有声音响起,安维轩一个骨碌坐了起来,只见得天光放亮。
考题发了耳来,绍兴十七年平江府解试便正式开考了。
秋试三天共考三场,按近年来的规矩第一场是大经义三道,《论语》、《孟子》义各一道;第二场是诗、赋各一道,有时候也考词;第三场是子史论一首,时务策一道。
这是唐秀才与安维轩说的经验,但本朝的规定一向是朝令昔改,唐秀才也只是与安维轩说个大概,考题具体会是什么样,还得是以发下来为准。
当年熙宁变法,以王安石为首变法派与司以光为首的守旧派渐渐势如水火,双方被称为新党与旧党,随后两党之争愈演愈烈,新党得势则尽推新法,在科举上也推行新政废去词赋,改以策论;当新党失势旧党得势时,则新法尽废,推行旧制。惟独有一点,旧党未废去新党于科举考试中推行的策论,可见策论的务实性。
正因为新旧党争,还有大艺术家宣和天子的花样作死,才有了靖康之耻。
太上皇与前皇上北狩,总要有个人背锅,绍兴天子思来想去只有推行新法的王介甫最为合适,开始大力清算王介甫将其归入奸佞一类。全面清算王介甫,科举上也不列外,再次恢复诗词做为考试的内容之一。
就算将王介甫归于奸佞,但新旧之争仍存在于朝堂之上,本朝历年科举取士考试内容上反复改动,其实就是新旧之争的一个缩影,一派曰诗词常用且能显名,另一派曰经义学问方为大道,为此朝堂采用个折中的变法,经义与诗赋并用。
接过试题,安维轩仔仔细细阅了遍题,相比较往年并没有什么变化,第一场仍是大经义三道,《论语》、《孟子》义各一道。
正因为有新旧之争,考试的难点就在于主考官的立场了,有考官属于新派,自是认为经义重要,若经义作的好自然会中举,有考官属于旧派,见诗赋作的好,自然力挺。